據《醫學新聞》報道,一項覆蓋全球10萬余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13歲前擁有智能手機的18-24歲人群更易出現自殺念頭、攻擊性、現實脫離感和情緒調節障礙。這項發表在《人類發展與能力期刊》的研究指出,社交媒體訪問、網絡欺凌、睡眠中斷和家庭關系差是主要中介因素,呼吁采取類似煙酒管制的預防措施限制未成年人智能手機使用。
"Sapien實驗室全球心智項目"數據顯示,首次智能手機擁有年齡越小,成年早期心理健康商數得分越低:13歲擁有手機者平均得分為30分,而5歲擁有者僅1分。出現5種以上嚴重癥狀的"困擾人群"比例,女性上升9.5%,男性上升7%,這種模式在所有地區、文化和語言群體中一致存在,表明存在關鍵的發育敏感期。
"我們的數據表明,早期智能手機擁有權——以及隨之而來的社交媒體訪問——與成年早期心智健康的顯著變化相關,"首席科學家塔拉·蒂亞加拉詹(Tara Thiagarajan)博士解釋。這些關聯通過多種因素介導,包括社交媒體訪問(40%貢獻率)、網絡欺凌(10%)、睡眠中斷(12%)和家庭關系差(13%),導致的癥狀不同于傳統抑郁焦慮,可能被標準篩查工具遺漏。
研究發現,女性更易出現自我形象、自信心和情緒彈性下降,男性則表現為穩定性、平靜感和同理心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包括攻擊性增強、現實脫離和自殺念頭,隨著在年輕一代中比例上升,可能產生重大社會后果。
盡管許多社交平臺設定13歲為最低使用年齡,但執行不一致。全球首次智能手機擁有年齡持續下降,許多兒童每天使用設備數小時。2000年代初以來,智能手機重塑了年輕人的社交、學習和身份形成方式,但AI驅動的算法可能放大有害內容和社會比較,同時影響面對面互動和睡眠。
研究團隊提出四項政策建議:強制數字素養與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年齡驗證執法、限制社交媒體訪問、實施分級智能手機使用限制。"基于這些發現,且全球首次智能手機年齡已遠低于13歲,我們敦促政策制定者采取預防措施,限制13歲以下兒童的智能手機訪問,"蒂亞加拉詹強調,"成功先例確實存在,例如美國通過家長、商業和企業責任相結合的方式監管未成年人酒精獲取。"
研究承認新冠疫情可能放大了這些模式,但全球趨勢的一致性表明早期智能手機訪問對發育有廣泛影響。雖然現有證據未證明直接因果關系,但潛在危害規模太大不容忽視。"這些政策建議旨在保護關鍵發育窗口期間的心智健康,"蒂亞加拉詹補充,"實施需要大量政治和社會意愿、有效執法和多方利益相關者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