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趙苑旨 曹宇悅)近日,“醫生從一名9歲兒童胃中取出1.73公斤毛發團”的消息引發關注。
7月21日,該患兒的主管醫生、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小兒外科病區主任曹振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患兒被確診為毛石癥,即患者長期吞食的毛發、纖維等物質在消化道內積聚形成硬質團塊。該癥如果診療不及時,可能引發消化道梗阻、腸穿孔等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緊密纏繞的毛發幾乎填滿了患兒的胃部,形成了罕見的巨大毛石團,使得患兒四肢瘦弱但腹部鼓脹,且有持續性腹脹、食欲減退及體重下降等癥狀。”談及救治情況,曹振杰介紹,“我們為這名患兒進行了胃切開術,完整取出了毛石,但這只是患兒走向康復的第一步。毛發異食行為通常是患者心理問題的外顯,毛石癥患者術后如不經過精神科評估和干預,有一定復發概率?!?/p>
“這位患兒的毛石癥本質上是長期毛發異食行為的后果,而異食癥是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表現。”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衛生科副主任周莉娜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異食癥主要發生于嬰幼兒和童年期,以5~10歲的兒童最為常見,也可起病于青春期或成人期,以持續性嗜食非食物和無營養的物質為特征,如泥土、木屑、毛發、金屬屑、塑料袋等,多數患兒性格怪異,常伴有行為障礙和情緒痛苦。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衛生科副主任周莉娜(右二)正在為患者檢查。受訪者供圖
“兒童心理發育尚未健全,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完善,往往難以準確描述或有效抒發情緒,因此可能通過異常進食等刻板行為來表達或緩解內心的不適,類似表現還包括反復摳指甲、拔頭發等行為。一年前我接診過一名嗜食蜂窩煤渣的患兒,經過檢測我們發現他的心理問題已達重度抑郁水平?!敝芾蚰日f。
如何區分兒童的短暫好奇性異食和異食癥?周莉娜表示,嬰幼兒可能因好奇嘗試異物,但通常嘗過后會因感覺不適立即停止。如果6歲及以上的兒童反復出現異食行為(如每周多次或持續數月),則需警惕潛在的情緒問題,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到精神科就醫檢查。
“若家長僅約束兒童的異食行為而未解決其情緒問題,孩子可能通過自殘等其他方式疏解情緒。因此,異食行為是兒童出現心理危機的預警信號,家長應充分重視。如果孩子最終確診中度以上的情緒問題,通常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敝芾蚰日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