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沿著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捕捉②《成都暖陽下的慢調時光》。
老茶館竹椅上的茶香還未散盡,轉身便踏入③《公園的慢走閑讀》,看銀杏葉如何把光陰裁成書簽。
公園的慢走閑讀
朱曉劍
成都的公園是一道道風景,漫步在不同的公園,不僅可感受它們的氣韻,也能從中領略在地文化的呈現。在我家的邊上就有一座獨特、具有藝術氣質的公園——天府藝術公園。
說起公園,自然要說一說公園里的植物,它們漸漸成為公園里最獨特的風景。天府藝術公園里的植物比我想象的還要多。每個季節都有獨特之處。這體現了公園設計之時的匠心獨運。在一些老舊的公園里,植物的品種與數量有限,但這里的樹木的樹齡一般都很長,在公園里散步,綠蔭遮天,讓人感到無比的愜意,尤其是在夏日里,更是難得的享受?,F在的天府藝術公園建的時間短,自然這里的樹木樹齡是無法和它們相提并論的,但若是假以時日,也會有那般的風景吧。
早上與晚上,我都會在公園里散步,漫無目的。在圖書館和美術館的旁邊,有十多株樹,銀色葉子,開著黃色的花兒,一團團,毛茸茸的,時不時有人在樹下拍照,我也拍了照片,查找下信息,才知這花兒是珍珠相思,據說是澳大利亞的國花,只是名字叫銀葉金合歡,想不到在這兒竟然相遇。
正月里,就有花木盛開了花兒,花香誘人。有人路過22棟旁邊的幾棵矮樹,大概有半人高,開著白色的花兒,真是甜蜜的花香,待得久一些,甚至有些膩的感覺。他們彎下腰,探出身子,打望一下它們,“這花兒,真香,還真沒見過?!比缓?,他們用手機識別花名,“原來是結香?!蔽以谂赃吙粗麄兒闷娴纳袂?,就有些開心。這花兒,我已經相識了三年。每天都會與它相見,這種幸福感,自然是難以描述的。
花樣繁多的樹木,為這公園增色不少,比如初春的紅梅、秋日的紅葉等等,都會引來不少人打卡拍照。有天晚上,我看見一棵樹已光禿禿的,沒有一片樹葉。剛好樹下有燈光,直照著樹干,我順手用手機拍下一張照片,很有藝術感。
一度,公園的工作人員還將這里的植物做了銘牌標識,這樣就方便人們認識它們了:木茼蒿、腎蕨、木賊、鳥巢蕨、長壽花、紫葉李、馬利筋、藍花丹、銀葉菊、三色千年木、鼠尾草、狐尾天門冬、紅花玉芙蓉、千葉蘭……看著那些每天相見的植物,這才知道它們的名字,這猶如一座小型的植物園,自然是有一種欣喜在。那段時間,有不同的老師帶著孩子來公園里研學,認識這些長在身邊的植物。
住在華僑城的余震亞老師是攝影師。冬天的一天晚上,已經是十點過了,我看見他還在公園里拍照,就忍不住上前打招呼。了解之后,就加了微信。這以后就時??匆娝R頭里的公園景象,不管是雕塑,還是樹木,以及公園的尋常景致,就像一幅幅小品,吸引著我。確實,那些風景,我也是看過許多次的,卻沒有他那樣的視角。因此,在我漫游公園時,對這些物事就多了些想法,盡量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公園里的種種,包括植物、景觀,也就有了些許新意。
不過,這里除了植物豐富之外,還有容易被忽略的植物出現。去年的夏天,一個雨過天晴的午后,在美術館A館的背后,草地上有幾個老年人在撿拾什么。這讓我覺得好奇,就走進看看,原來是地衣,它們小小的,黑黑的,貼著地面與草根在一起。在我的印象中這還是第一次在成都看見的。地衣炒蛋,在我的故鄉是最常見的吃法。我對它們并不陌生,在北方生活時常常在夏天的雨后看見地衣,想不到在公園里也能遇見。我看到一份資料說,地衣對大氣污染十分敏感,可作為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這也是成都空氣質量變化的標識吧。
公園在今天,不再是一個公共的植物空間,而是各種植物共同生長的天堂。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植物多樣性,這也是現代生活的具體實踐:移步換樹,各有風格。
作為人工湖的迎桂湖,面積有108畝之多,在成都的眾多公園里不算最大的一個,卻是天府藝術公園里的靈魂所在。天氣晴好的話,早晚都適宜在這湖畔拍照。當然,也適合拍遠處的雪山。我在湖畔散步時,看到攝影師們在湖邊等著拍照的景象,卻沒有去拍照的意思。在湖畔走走,看看這樣的風景,也很好啊。
這讓我想起現代禪詩創始人南北曾旅居安徽的太平湖畔,寫下一篇篇關于太平湖的文字,我看到詩人對太平湖的深情,都凝結在文字之中了。比如他寫《隔溪花》:
在溪的這邊我看到那邊那邊的花兒開了
在溪的這邊我看到那邊那邊的花兒謝了
這短短的詩句,卻呈現出湖畔的自然風景。我并沒有像南北這樣去記錄迎桂湖的點滴。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生命里,人與自然的相處,正是那樣一種恰到好處。記錄不記錄,并不顯得那么重要。
在這迎桂湖里,一株株水草,人工種下,并不是很快開始了生長。這還是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水草與湖水的相互適應,才有了生長的新空間。迎桂湖的水生態,是需要常常養護的。故而,我時??粗と笋{著小舟在湖里持續勞作,下網、收網,將浮出水面的水草撈起。有時,我也會隨手拍下他們工作的場景照片。這雖然不是一種詩意的工作,卻帶給人以視角的美。
這片水域雖然是新建的湖,卻生長著小魚小蝦,以及各種魚類,我也拍到過白鷺早上在淺水區閑步的視頻。一到夏天,有不少小孩子帶著小漁網和塑料小桶,在湖邊捕撈,這幾乎成了一道風景。有一天早上,我在湖畔散步時,感覺到腳下被硌了一下,以為是石子踢到路邊了,打開手機的照明看看時,卻意外地看見一只龍蝦。我才想起晚上時,湖邊又多了些孩子拿著手電在湖畔游走,時不時快速伸手到湖中,原來是捉龍蝦呢。
這迎桂湖的水是流動的,其上游應該是來自府河的,溪流是從金牛賓館的后面溪流中延伸過來,在蜀園靠近華嚴路的地方,有一個水閘調節著水量的大小。這條溪流不甚寬廣,卻清澈見底,有時也會看見魚兒在水草間游走,可見水質是符合標準的,而不是臟亂差,甚至水面上漂浮著雜物,乃至于發臭的溪流。而這溪流的清澈,同樣保護著迎桂湖的水質。在成都美術館A館的左前方有個出水口,讓湖水流動了起來。
夏季時,當湖水漫上湖邊的臺階時,不用說,上游一定是下了場暴雨,如果干涸的季節,湖水就會淺一些,湖邊就會生長出些許水草來,在風中搖曳,讓迎桂湖少了些人工味兒,多了些野趣。想不到,這迎桂湖也成了我觀測水位的地方。當然,我也只是粗略地判斷罷了。
公園若是要長期維持漂亮的程度,卻離不開維護。當公園里舉辦市集時,自然少不了各類小吃,烤串、涼面、烤土豆……真是五花八門。但我看到市集的周圍是整潔的,即便是偶爾有點垃圾丟在地上,也很快被處理掉。這就讓公園保持了應有的整潔。
住在城里的人都有經驗,夜晚時最怕臨街的餐館,營業到很晚,吵吵鬧鬧的場景,讓人無法入眠。在公園里,也有燒烤店、酒館、夜飲店,但并沒有那么多的吵鬧,甚至于夜晚走在店外,也很少看見喧嘩的場景。這是因為在公園里,靠近居住區或者酒店的旁邊,都設置有不同類型的提示語,諸如“請勿大聲喧嘩”之類的,這種溫馨提示,也看出公園在管理方面的用心。
這也讓我想起在人民公園里的廣場舞來。在假山小廣場,設置了智慧舞場設備。有次我去采訪時,正好市民們跟著一臺紅色機器里播放的音樂和視頻舞動起來。這個智慧聲場終端設備,從外觀看像是一塊LED燈箱,上端是一塊橫向的音箱,下端是一塊電子顯示屏。在離該設備兩側間隔不到十米的地方,放置著智慧舞場設備,它們相互“配合”,將廣場舞音量“鎖定”在指定區域,而距離遠的地方只看見有人跳舞,卻感受不到音樂的噪聲。工作人員給我介紹說,這個設備在成都的公園中,還沒有普及開來。但我知道的是在天府藝術公園,這設備還真是用不上,因為這里既沒有廣場舞,也沒有那么多的噪音存在。
在公園里慢走閑讀,也是在對公園的細致觀察。比如這里的商業街當下可能還不夠成熟,有著這樣那樣的店,看上去也還不錯,我偶爾也去閑逛,看看它們的生存狀態。我感覺到這里已漸漸有了氣象。
無疑,在生態方面,天府藝術公園可能不是最具特色的。但因為身在其中,時常去體驗、發現,也就對公園的點滴變化有切身的感受,這種感受正是公園生態持續向好的變化。
也許,公園的生態可看作一座城市的生態樣板,甚至風向標。通過不同的生態價值呈現,讓眾多的公園“各美其美”,這就有了公園新試驗。比如在促進生態價值轉化方面,成都也有嘗試。前不久入選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的溫江區魯家灘濕地公園,經過系統生態修復,這個公園以湖泊水景為主,構建起“體育+”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頂流IP+全民健身、時尚運動+潮流消費、運動消費+農商旅融合消費”三大特色消費業態,年均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全域綜合收入6500萬元。同時,落地產業項目12個,帶動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約25萬元,拉動就業創業300人以上。這也是公園的一種新發展態勢。
公園給人的舒適感越強,越容易吸引不同的人群到公園里閑逛、探尋。在天府藝術公園的體驗,“文藝+”的模式,讓人感受到的不只是一座簡簡單單的公園,而是一座植物之園、人文之園。這并非我因為經常閑逛公園才得出的結論,而是公園的豐富性,讓更多的人對這座公園有了迷戀與喜愛。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朱曉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文學院駐院作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三聯生活周刊》《青年作家》等發表作品。出版有《我在書店等你》《美酒成都堪送老》《鑄魂:百年鄉村閱讀》等作品20余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