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沿著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捕捉②《成都暖陽下的慢調時光》。
老茶館竹椅上的茶香還未散盡,轉身便踏入③《公園的慢走閑讀》,看銀杏葉如何把光陰裁成書簽。
極目西望,“坐看浮云橫玉壘”的千年詠嘆,化作④《遠望青城雪山,近觀云居白塔》的視覺長卷。
早起的晨跑者正用腳步丈量⑤《龍泉山下的慢跑時光》,讓心跳與林間鳥鳴同頻共振。
興隆湖的碧波倒映城市建筑的飛檐,當⑥《水脈是城市的自愈經絡》,在⑦《從興隆湖到望江樓》的行走中漸次顯現。
我們終于懂得:那些⑧《搖曳》在街角的綠意,從來不是城市的裝飾,而是大地寫給天空的情書。
搖曳
楊虎
花叫格桑,色彩繽紛,姿態各異,一年四季,她們都在這片坡地上自如地搖曳。在此之前,沒有人能預料得到,這些來自高原的笑臉,也能在低海拔的成都平原上綻放得如此多姿多彩。其實,這種擔憂是多余的,因為,格桑這個詞,在藏語里的意思就是幸福。
依偎在幸福身旁的,還有無數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花朵——郁金香、虞美人、馬鞭草、金魚草……整整幾十萬株鮮花隨著高地不平的地貌鋪展成一片花海。在這廣袤的花海中間,還有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鋪展到天邊的綠油油的莜麥。走在這無邊的花海中,春風拂面而來,整個身心似乎都已經掉入了遼闊無邊的靜謐——然而且慢,忽然間,巨大的轟鳴聲在耳邊響起,你抬起頭,遠處的天空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小小的黑點,這黑點移動得好快,眨眼間已經舒展著巨大雙翅,在你頭頂一而掠過……你心中的豪情頓時風起云涌,內心的疲憊一掃而空。
你萬萬沒有想到,在這片花海中間,你壓抑的心情居然會被飛機的轟鳴聲所治愈,而比你更加興奮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每當有飛機從云層里滑翔出來,無邊的人群或向這鐵鳥揮舞手中的帽子,或伸手擺出各種姿態,當手機一點,巨大的飛機就像蜻蜓一樣被兩根手指輕輕“夾住”,而當夕陽西下,花海、飛機、起伏的綠浪就和大地上五顏六色的人群一起,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風景。
這風景,搖曳在天空和大地之間,閃動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這里是空港花田,距離成都最近的鄉村網紅打卡地。
其實,這片叫“空港花田”的地方,原本可以說是牧馬山的 “煩惱”。煩惱的根源,就在于如今讓人們為之著迷的飛機轟鳴聲——在“空港花田”呈現出來之前,位于雙流區牧馬山下的這片區域,平均每隔三分鐘就有一架從世界各地趕來,它們機頭下沉,瞄準不遠處的跑道,舒展雙翼,呼嘯著從云層里俯沖下來。
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雙流機場在給雙流區帶來了迷人的“航空經濟”的同時,這頻繁的噪音,確實也給居住在靜謐的牧馬山下的人們帶來了無法回避的煩惱。
怎么辦?
在鄉村振興的進行曲中,人們靈光一閃,飛機降落的轟鳴聲固然令人困擾,可是那巨大的鐵鳥張開雙翅在天空中徐徐滑落的姿態不也同樣令人神往?就像蔚藍的大海一樣,自古以來,天空就是陸地上的人類向往的另一片無垠之海,人類渴望像鳥兒那樣展開雙翅,自由翱翔在那白云之間,晴空之上。因此,才有了飛機的誕生。
如果說飛機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極致象征,那么,把花朵搖曳的大地與翱翔天際的飛機結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道迷人的風景?
很多時候,思路決定出路。正如陸游詩歌所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一打開,瞬間,牧馬山的“煩惱”就呈現出了甜蜜而寬闊的前景。
2017年12月,正寒風呼嘯季節,牧馬山下,一輛輛工程車往來穿梭,打破了這片古老土地數千年的的靜謐。這是雙流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善機場噪聲區群眾生活環境、提升群眾生態福祉的一項民生工程。
項目名稱,就叫“空港花田”。人們奔走相告,牧馬山下從此再也沒有了“煩惱”。
誰也沒有料到,“空港花田”甫一亮相,就驚艷了全成都的目光。
2018年夏,正當赤日炎炎的季節,就有一些好奇的市民前來打探還未打造完工的“空港花田”,當他們走進這片昔日荒陋的山地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夕陽西下,一朵朵格桑花迎風搖曳,沿著山坡,綠油油的莜麥草就像一片綠色的大湖,風一吹,湖面隨即蕩開一圈圈漣漪……
按照規劃理念,“空港花田”項目堅持“不挖山、不毀林、不填塘”,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位于丘陵與平原地帶交織的原生態自然風貌,同時,還大面積種植可用于麻羊飼養的莜麥牧草形成“大地綠毯”,形成了從地面鋪展到山坡、從山坡鋪展到天邊的綠海,一眼望去,令人心曠神怡;同時,為了有機呈現出川西平原的農耕特色,在格桑花與莜麥中間,還分區輪作了油菜、向日葵等農作物,有意思的,這些農作物已經從傳統的“莊稼”搖身變成了可觀可賞的大田景觀,心靈手巧的人們按照國寶大熊貓的形象,用綠色、金黃色等色彩將油菜花和向日葵等變成了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站在高處俯瞰下去,只見綠油油的田疇中間,小眼睛、大圓臉、圓耳朵的大熊貓活靈活現地在大地上呈現出來,令人忍俊不禁。
尤其令人驚艷的,是飛機從頭頂俯沖下來的場景:蜿蜒的綠道兩旁,盛開著大片大片的格桑花。遠處,是一望無邊的各種綠植。綠色掩映中,一潭碧水靜靜地倒映著藍天白云。突然間,飛機的氣流吹動了潭水,格桑花隨風搖曳,五顏六色“空港花田”頓時靈動起來,在飛機的轟鳴聲中,波蕩出奇幻而激蕩人心的風景。
據相關資料介紹,“空港花田”涉及雙流區勝利鎮、黃甲街道和東升街道3個鎮街,打造范圍共3.7萬畝,種植莜麥牧草1.1萬畝、油菜、向日葵等農作物近500畝,她的打造,提升和改造了現有村道社道建設約50公里“郊野型綠道”,提升和美化了2個幸福美麗新村,并構建出了1000余畝多元形態的水系景觀和2300余畝獨具魅力的川西林盤。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朱箔懸銀鉤。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這一首《登錦城散花樓》,是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登上成都散花樓,極目遠眺,看見江水環繞的雙流景色,情不自禁所寫。詩中寫到的春江,指的乃是環繞著雙流的兩條江,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府河與南河。因歷史上的雙流正好位于兩河之間,所以因此而得名。
牧馬山又叫西山,其走勢由北向南,因三國時蜀漢政權在此山中放牧軍馬而得名。與它對應的一片山丘,就叫做東山。東山從東而來,依次拱起九座小山,屬龍泉山脈。就在東山與西山之間,則是一江碧波浩蕩。多年以前,這滔滔江水勢如破竹一路奔涌,無數船只從成都出來后,趁河寬水急,一日即可走完一百多華里的府河,直抵彭山,再撒向樂山、宜賓、瀘州、重慶……隨船遠航的,是成都平原這膏腴之地所出產的清油、竹器、川芎、鹽、茶、木材、藥材等各類貨物。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牧馬山下,當朝霞迎暉,川江號子此起彼伏,煥發著勃勃生機,而當暮色四起,夜色中是漁火點點。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冬,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曾在這一帶停泊,為江楓漁火繁星點點千帆競發的美景深深陶醉,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廣都江上作》:
微波不搖江,纖云不行天。我來倚杖立,天水相澄鮮。平遠望不盡,日落自生煙。梅花耿獨立,雪樹明前川。好風吹我衣,春色已粲然。東村聞酒美,買醉上漁船。
歷史的煙塵早已遠去。如今的牧馬山下,翩翩帆影已被藍天上穿梭的飛機所取代,漫步牧馬山,漫步“空港花田”,看著眼前這迷人的新時代鄉村景觀,不由得令人感慨萬千——只有充盈這幸福的人間煙火,才是最美麗的風景。也不由得不令人想到,如果李白和陸游重游此地,眼前的景觀是否會讓他們吟詠出不一樣的詩篇?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楊虎,中國作協會員,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成都市政府參事,成都市作協主席團委員。主要作品有長篇歷史小說《一隅天下:方志鼻祖常璩》、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有個戰旗村》、長篇散文《西蜀尋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