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化
早在二戰時期,無人化陸軍裝備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德國陸軍曾廣泛使用“歌利亞”遙控爆破車執行殺傷、破障、排雷等任務,雖然這種采用有線遙控的小型無人車設計非常原始,但證明了無人化裝備對于陸軍的重要價值。時至今日,各類無人機、無人車輛已經成為陸軍裝備發展的前沿方向,而VT4A1和VT5U這兩款可遙控操作的主戰坦克的問世,則標志著無人化裝備已經從陸軍的裝備體系中從輔助走向主力。
合成化
戰役級作戰單位各兵種合成化,這個趨勢在陸軍作戰單位的發展上體現得尤其突出。如果說傳統上各兵種聯合組建的協同化作戰集團可以視為不同“物質”的“混合物”,那么多兵種合成化作戰單位就是“物質”打回“原子”狀態后重組為“分子”,這不僅能讓各兵種之間的聯合更加密切,而且能通過不同“分子”的組合組建更加靈活的攻擊任務模塊,無論作戰效能還是任務范圍比起傳統陸軍部隊都能有質的提升。
去中心化
隨著陸軍作戰單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戰場信息網絡的普及應用,未來的陸軍將呈現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傳統上由各作戰單位分別進行戰場信息搜集、進行逐級上報再由高級指揮單位進行信息匯總、情報分析、戰役和戰斗籌劃后再逐級下達任務的模式,將被高級指揮單位統籌戰役指揮、具體作戰任務由各戰術單位靈活執行取代,戰術單位之間的信息互通作用將更加顯著。
作戰空間立體化
傳統上陸軍是局限于地面作戰的武裝力量,但由于單純從地面推進在機動能力和攻擊靈活性上的局限性,“陸軍上天”已經是主要陸軍強國的普遍選擇,而空中突擊部隊的興起則讓陸軍的任務模式有了新的發展。另一方面,復合型高速直升機、傾轉旋翼機、各類無人飛行器的成熟,也讓陸軍航空兵的飛行速度和機動距離顯著提升,未來的陸軍將越來越多地在空中活躍。
攻擊距離遠程化
由于通信、指揮、勢態感知能力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而快速發展,陸軍的攻擊范圍在空間層面上正在向遠距離拓展。原本只能攻擊30到50千米的軍/師、旅炮兵部隊,目前已經有向70乃至100千米射程發展的趨勢,大口徑火箭炮更是能實現對300千米或更遠距離上目標的火力覆蓋或精確打擊。而戰術彈道導彈在火箭炮兵中的應用,則讓陸軍具有了攻擊500到1000千米距離上目標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