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在金色的時光里
李志能
成都的深秋,空氣中有一些涼意,但還不是那種刺骨的,尖利的讓人無法接受的透心寒涼。
因為天氣好,太陽將涼意曬的有一些柔軟,有一些溫和。而太陽,也因為深秋涼意的撫拂,體現出了它的柔軟和溫和。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種美好日子,我們從成都城內一路往西,來到最西邊曾經的郫都區“合作鎮”,這里是郫都的一扇門戶,一個窗口,一個交界處,一腳跨過去,就是喧囂繁華的成都市區了。
現在,我們來了,我們到達了這個被譽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的腹心地帶,到達了望、叢二帝曾經定為都邑的膏腴之地,這里物類繁多,民俗淳厚。站在這塊富庶豐饒的直“滋滋”冒油的黑土地之上,深刻感悟著二千三百多年前望、叢二帝鞠躬盡瘁,“教民稼穡”、“治水興蜀”的義薄云天壯舉和無私大愛。但現在這里的土地早已不再是曾經印象之中的那么堅硬,氣候也不是想象之中的那樣凜冽。
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氣息是那么的令人神往,空氣里有那么的一股清新,并且帶著淡淡的,絲絲的甜味,心情一直是美好而激動著的。我們來到校址在這個小鎮的“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是專程來這里觀賞深秋的銀杏樹葉。
從古至今,以樹為導師的詩人、哲學家不在少數,德國詩人、作家赫爾曼·黑塞寫道:“樹木對我來說,曾經一直是言詞最懇切感人的傳教士。當它們結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樹叢而生活時,我尊敬它們。當它們只身獨立時,我更尊敬它們。它們好似孤獨者,它們不像由于某種弱點而遁世的隱士,而像偉大而落落寡合的人們,如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們的樹梢上喧囂。”我如今真正的理解這一句話時,更在意的是我們能腳步堅實,能拂開塵世的花事喧囂,枝蔓逶迤,懷著一顆對樹木的敬畏,在腳下,也在心里,一步步縮短朝拜的距離,最終欣然相對,這是我最愿意采用的一種方式,用這樣虔誠的方式,去拜訪一片銀杏樹林,這樣才是能真正地靜下心來,是去問候每一棵銀杏樹的最好心態和方法。
此刻,我們一下子就踏入了銀杏的金黃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在樹下、草地里,山坡上已經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金燦燦的銀杏葉。那一片片,鋪滿一地的金黃,從里到外黃的通透,黃的可愛,讓人總有想去親近它的沖動。那銀杏樹葉落地的聲音,充滿了自然與城市對話的詩意。陽光下,孩子們在銀杏葉的飄飛之中奔跑,女人們拾起銀杏葉反復地嗅來嗅去。銀杏葉飄飄直下,歡快的打鬧聲,美麗的笑臉,仿佛讓時光在這里停滯,不知演繹了人間多少美好的故事。
金黃的葉子在樹上又一片一片的疊加,像一把又一把精美的小傘,撐開在人們的眼里,盛開在大家的心中。隨著季節的走深,有的“金傘”開始飄飛,像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快樂地你追我趕,間或一點微風,銀杏葉便會迎風撒歡,在空中嬉戲,炫美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線,雪亮了人們的雙眼。即使最后只剩下幾片零零星星的杏黃,也會在枝頭上隨風抖動,詩意萬千地絢爛著這個季節,同時,賦予了秋天另外一種生機和活力。此時此刻,看著這滿眼的、滿天、滿地、滿世界金黃的銀杏樹。我們全都沉浸在這成熟的,飽滿的氣氛里,沉浸在這美輪美奐的包圍之中。在金黃色的天地里,閃亮的靈魂似乎都躍動起來,浪漫的仿佛身體都漂浮了起來。這鋪滿一地的金黃,那是銀杏在閱盡了人間春天的秀色,夏天的熱烈,秋天的豐潤,在生命成熟之后,自然而然地、歡快地,無所畏懼地奔赴到大地母親寬廣的懷抱里。
是銀杏,給了我們如此的饋贈;是銀杏,讓這片土地變得如此的柔軟、溫暖了起來,卻又不失大氣,豪放依舊;是銀杏,讓“郫都”這個地方變得更加有名,更加可愛,更加具有誘人的魅力。
于是,我們來了,許許多多的人們,了解和知道“郫都”,或者從前不能正確讀出“郫”字的讀音,甚至完全不知道“郫都”的歷史、文化的人們都來了。
我們到來的時間,并不是雙休日或節假日,但是這里游人如織的盛況,仍然讓我們十分的吃驚,大家既激動又安靜地走在校園內的各條大道小徑上,這里是真正名符其實的“銀杏大學”。
說實話,我們并不是第一次見到銀杏樹,銀杏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的,但是,在我們曾經的記憶之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或者想象里,銀杏樹似乎總是要同許多的東西相互搭配才能存在,一座中式的老舊庭院,庭院中的一棵古老的銀杏樹,給典雅的院子平添一份活力;一條老街的街口,一口水井,依傍著一棵盤根錯節、裸露著歲月脈絡的銀杏樹,給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增添一分古韻。或者,那一棵銀杏樹是存在于某一位美術大師的畫作之中,那是一種無聲的回響,喚起人們久藏在心中的懷舊情緒或浪漫情懷……
似乎,從前在我們印象之中的銀杏樹都會搭配以一些其它的東西。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銀杏樹,不再需要任何的陪襯,它們就是獨立的銀杏樹,不是我們平常所見的一棵或者幾棵銀杏樹,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是銀杏的海洋,是銀杏的世界,更是銀杏雄霸的天下。
試想一下:從前深秋里的一棵銀杏樹,就足以讓我們心中狂跳不已,熱情澎湃,讓我們浮想聯翩,讓我們留戀忘返,讓我們面對它拍個不停,贊嘆不已。
而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棵,不是兩棵,甚至不是幾十棵,而是成百棵的銀杏樹,它們手拉手,肩并肩,形成一片光芒四射的樹林,一身耀眼的金黃,絕無雜色。無風時沉靜安詳,從容淡定;起風時滿天金葉飛翔,恰似天女散花。它們不僅是一種風景,更是一種生命姿勢——任憑風雨無情,我自從容不迫。我們呆呆地面對著這些樹,從不同的角度去仰望它們,我們除了仰望和膜拜,連輕輕觸摸一下樹皮都覺得是一種造次。在細細的觀察之中,忽然感到鼎沸的人聲在我們的身邊逐漸消退,直到天邊隱隱約約的一抹青黛色,似有似無的閃現。真是太奢侈,太驚艷,太震撼了,第一次看見這樣多的銀杏樹集中在一起,它們是如此的接地氣,如此的相互緊貼,不用陪襯,不是點綴,成片成片的,尤如看到奧斯卡電影大片的感覺,但它是真實的,鮮活的大片,是觸手可及的,不是虛擬的。金黃的,閃亮的,目不暇接的銀杏樹,讓我們眼花繚亂了,心也亂了,心跳加速了,然后,亂過之后,又回歸于平靜了。
悄悄地在樹下撿拾起幾枚金黃的銀杏落葉,夾進筆記本白色的頁面里,將現實生活中已經少見的浪漫情懷,收藏起來,帶回家。這就是這所大學引導我們的一次精神之旅,這是郫都人民慷慨贈送給我們的一次心靈之禮!
漫步行走在這“銀杏大學”的校園內,我突然分了一點心,我看到在校園的外面,專門開辟出了一塊地方,已經形成了一個小集市。自從這個大學銀杏樹葉誘人的秋色傳播出去之后,前來觀賞的人越來越多,附近村子里的農家也有了一個新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紛紛把本地的小吃或出產的土特產品擺放到集市上,讓遠方的朋友,讓外來的客人,在觀賞銀杏的同時,能夠通過另一種方式體會生活在這個曾經無人觀注川西小鎮的滋味。
于是,我們在這個小集市停留了下來,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些曾經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最愛,后來又逐漸消失的食物。大家見到這些琳瑯滿目東西,都有一點嘴饞了,于是, 忍不住吃了“酥肉豆花”,買了“爆米花”和油炸的“糖油果子”、“豌豆碗碗”,甚至還買了五顏六色,不斷迎風轉動的“風車車”,買了丟失了的童年記憶,買了過去的日子,生活的煙火氣息就濃縮在美景如畫的這里,并且立即得到了升騰起來。
說實話,這里有別的旅游景點所不多見的生活常態,這里沒有粗制濫糙的旅游紀念品,也沒有高聲吆喝和糾纏追逐著的買賣,在鄉村日益變薄的今天,這里只有濃濃的泥土氣息,只有鄉村純樸的天然氣韻,只有鄉村溫暖的記憶。
這個小集市,使得銀杏之美,更有了生活的真實感。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就如同這里的銀杏樹一樣,本來就是自然的,本來就是普通的,本來就是深扎在泥土里的。美,就在我們身邊,美就從我們腳下的泥土里生長出來。
如果說這個本來沒有多少人知曉的小鎮,現在因為銀杏樹而吸引了眾多的游人,那么,這里種植銀杏的悠久歷史,如今又再次以銀杏之名為天下人所知曉了,這里無論是從前飽經歲月風霜的銀杏樹,還是新近栽植的銀杏樹,這許許多多的銀杏樹,都代表了這里銀杏樹的質與量,展現了這個小鎮銀杏樹的昨天與今天。
一縷縷溫暖的陽光從樹葉的縫隙之中斑斑駁駁地灑了下來,灑的遍地一片耀眼的金黃。我們的心中也像被清水清洗過之后的那般潔凈。此刻,與深秋的銀杏樹在一起,所能想到就只能是:干凈、純潔、安靜、敬畏、境界,等等。
記得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到“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態,一半在土里安祥,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多情多義、意境幽遠的郫都銀杏樹,你們將會永遠定格在我們人生旅程的記憶深處里!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李志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郫都區作家協會主席,在《當代文壇》《青年作家》《城市地理》《環球人文地理》《西南軍事文學》《草堂》《遼河》《朔方》等全國多家報刊發表作品,有多篇文學作品被《當代四川散文大觀》《筆底波瀾——四川省記者散文隨筆選》收錄。曾獲得成都市人民政府第五屆“金芙蓉文學獎”等各類文學獎項20多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