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連線》雜志7月22日消息,耶魯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團隊通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135億光年外發現一個形似無限符號的碰撞星系系統——"無限星系"。這一發現可能包含宇宙首批超級黑洞形成的直接證據,挑戰了恒星坍縮形成黑洞的傳統理論。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通訊》。
該星系系統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僅4.7億年,其獨特結構由兩個螺旋星系碰撞融合而成。從地球視角看,星系盤交匯形成躺倒的"8"字形,因此被研究團隊賦予"無限星系"的昵稱。通過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補充觀測,科學家在星系結構中識別出至少兩個已合并的黑洞(圖像中黃色點),以及在碰撞交點處發現一個疑似超級黑洞的致密氣體區域(綠色點)。
"我們可能首次觀測到直接坍縮黑洞的跡象,"耶魯大學天文學與物理學教授、論文合著者皮特·范多庫姆解釋。傳統理論認為黑洞由大質量恒星燃料耗盡后引力坍縮形成,但這無法解釋早期宇宙為何存在如此多超級黑洞——它們形成時間似乎早于第一代恒星演化周期。
為解決這一矛盾,天文學家提出"直接坍縮"假說:早期宇宙中致密氣體云可不經過恒星階段直接坍縮形成黑洞。這種機制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超大質量黑洞,卻一直缺乏觀測證據。"無限星系的碰撞過程中,兩個星系的氣體受到劇烈沖擊壓縮,可能形成足夠致密的氣團并直接坍縮為黑洞,"范多庫姆補充道,"盡管此類碰撞事件罕見,但早期宇宙中類似的極端氣體密度環境可能普遍存在。"
研究團隊指出,該系統中潛在的第三個黑洞(綠色點)可能就是直接坍縮形成的產物。通過分析其X射線輻射特征,發現它的質量遠超恒星坍縮形成的黑洞,且周圍缺乏恒星形成的跡象,符合直接坍縮理論預測。如果得到證實,這將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這種新型黑洞形成方式。
目前存在其他解釋:該綠色點可能是被星系碰撞驅逐的黑洞,或存在第三個未被觀測到的星系。"我們不能說發現了直接坍縮黑洞,但新數據增強了這種可能性,同時排除了部分競爭解釋,"范多庫姆在NASA博客中表示。
這項發現為理解宇宙早期結構形成提供了新視角。超級黑洞被認為是星系形成的引力核心,其形成機制直接影響星系演化路徑。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的超高分辨率成像能力,使天文學家得以窺探宇宙黎明時期的極端天體物理過程。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通過光譜分析精確測量該區域的氣體密度和黑洞質量,以驗證這一突破性理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