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內容提要
太空新發現:近期,科學家探測到來自一對超大質量黑洞劇烈碰撞所產生的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這兩個質量均超太陽百倍多的黑洞,在距地球約100億光年處形成一個更大質量的黑洞。此次事件可謂史上最大質量黑洞合并。
醫學新突破:2025年7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了8例在胚胎階段歷經原核移植、出生至今幸免于嚴重遺傳疾病的“三親嬰兒”。預防母系線粒體遺傳突變傳遞給下一代這一醫學難題獲得實質性突破。
古人類新技能:《科學》雜志7月的新報道表示,研究人員在德國一處考古遺址發現了大約1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留下的“骨髓油脂提煉工藝”遺跡。這一發現將古人類資源集約化的最早證據出現時間向前推進了近 10 萬年,同時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古人類“尼人”的豐富生存技能。
史上最大質量的黑洞合并事件
根據最新報道,科學家探測到來自一對超大質量黑洞劇烈碰撞所產生的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這兩個質量均超太陽百倍多的黑洞,在漫長的相互繞行后最終撞擊融合,在距地球約100億光年處形成一個更大質量的黑洞。
此次事件可謂史上最大質量黑洞合并,于2023年11月23日由兩臺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探測器(分別位于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同時捕捉到。信號分析顯示,相撞的二者質量分別達到太陽的103倍和137倍,自轉速度則比地球快約40萬倍,接近此類天體的理論極限值。
英國卡迪夫大學引力探索研究所所長、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馬克·漢納姆(Mark Hannam)教授表示:“這些是宇宙中我們能觀測到的最猛烈的事件,不過當時空漣漪傳到地球時已微乎其微,我們所測量的都是最微弱的信號。那兩個質量規模前所未見的黑洞太奇特了,它們的質量恰好處于理論禁區——由于各種奇異物理效應的存在,我們原本認為該質量區間的黑洞不可能形成。”
絕大多數黑洞形成于大質量恒星耗盡核燃料并在生命周期末段坍縮之時。密度驚人的它們會極度扭曲時空,導致形成連光都無法逃脫的邊界,即事件視界。
LIGO的引力波探測器
LIGO的物理學家推測,此次合并的黑洞本身可能就是早期黑洞合并的產物。此推論可以解釋它們為何如此巨大且自轉極快,要知道黑洞合并往往賦予新生天體極高的角動量。
漢納姆稱:“我們此前已觀測到類似跡象,而這次是最極端的案例。”
科學界已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約300例黑洞合并事件。此前的最高記錄產生了約140倍于太陽質量的黑洞,而在本次被命名為GW231123的合并中,新生黑洞的質量高達太陽的265倍。
在1990年代首批引力波探測器建成前,科學家只能通過可見光、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等電磁輻射觀測宇宙。引力波天文臺為人類提供了全新的宇宙視角,使研究者得以窺見此前無法觀測的天文現象。
漢納姆感慨:“科學探索的常態就是,當你以全新視角觀察宇宙時,總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東西,你眼中的整幅圖景都會更新。我們規劃在未來十到十五年里部署的探測器,將能捕捉宇宙中所有黑洞合并事件,有望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資料來源:
線粒體移植試管嬰兒成功避開?線粒體遺傳疾病
2015年,英國成為全球首個批準“原核移植”(pronuclear transfer)的國家。簡而言之,該技術核心在于,將患線粒體疾病的母親的卵子或胚胎內的核DNA,轉移至健康女性捐贈者的卵細胞或胚胎內。
原核移植適用于線粒體疾病高危遺傳、且無法通過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獲得幫助的女性群體。數據顯示,全球大約每5000人中就有一人攜帶有缺陷的線粒體。
線粒體的基因突變可能導致失明、癲癇發作等病癥,極端情況下甚至致死——當然,這些問題僅通過母系遺傳。
2025年7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NEJM) 報道了 8 例在胚胎階段歷經原核移植、出生至今幸免于嚴重遺傳疾病的“ 三親 嬰兒”。
此項工作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線粒體疾病專家羅伯特·麥克法蘭(Robert McFarland)教授領銜。麥克法蘭團隊創制了一整套針對試管嬰兒的線粒體移植方法,目前已為19名自身線粒體有害突變的比例超過80%(通常達到該閾值即會引發病癥)的女性實施過治療。
移植操作的大致流程如下:
通過體外受精技術,將來自母親與捐贈者的卵子各與父親的精子結合,得到兩個受精卵;
受精完成約10小時后,取出兩個受精卵的細胞核;
將源于母親的細胞核植入至源于捐贈者的去核卵中。
如此形成的胚胎將繼承父母雙方的絕大部分核DNA以及捐贈者的健康線粒體。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少量母體線粒體可能在無意之中被遺傳。”
根據
NEJM文章介紹,在接受治療的 19 人中,共 7 名女性成功完成胚胎移植并懷孕,后誕下 8 名健康嬰兒,其中包括 一對雙胞胎。針對新生兒血液樣本的分析顯示: 有 5 名嬰兒未被檢測到有害的線粒體 DNA 突變,其余 3 人僅存在極低水平的突變。
劍橋大學學者邁克·墨菲(Mike Murphy)教授評價道:“可以說,此項成果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最佳效果。”
長達數月至數年的觀察發現,所有兒童均達到正常發育標準。這些曾歷經原核移植的孩子,如今有的才幾個月大,有的已成長了幾年,其發育狀況都正常。
當然,也有少數疑似并發癥出現(癥狀與移植手術的關聯性尚未明確)。例如,高脂血癥與心律異常曾侵襲一名患兒,但經過治療,癥狀痊愈了;另有一名患兒在7月大時突發癲癇,后自行緩解。
研究團隊計劃對這些兒童開展長期追蹤,以評估該技術的遠期影響。
資料來源:
Science:尼安德特人12.5萬年前就懂“煉油”技術
根據《科學》雜志7月的最新報道,研究人員在德國一處考古遺址發現了大約12.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留下的“骨髓油脂提煉工藝”遺跡。
沒錯,這些四肢發達頭腦也發達、能制備黏合劑甚至創作藝術品的現代人類近親,也曾掌握一套從動物骨骼內提取油脂的技術,并可能憑此規避了足以致命的“蛋白質中毒”——俗稱“兔子饑餓癥”(rabbit starvation),是一種因飲食中蛋白質過量而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癥狀。
由于尼安德特人主要以肉類為食,故很可能面臨極高的蛋白質中毒風險。新發現拓展了學界對尼人“技能包”的認知,也讓大家對他們處理動物尸體的方式有所了解。
有考古學家感嘆:“這展現了尼安德特人令人驚奇的創造力和創新行為。”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蒙雷波斯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盧茨·金德勒(Lutz Kindler)表示:“我們現在相當了解尼人的狩獵策略、食肉及骨髓攝取等習性……但在完成狩獵和屠宰后,接下來會做哪些處理呢?大家對此所知甚少。”
根據論文介紹,金德勒等人從德國諾伊馬克-諾德(Neumark-Nord)遺址發掘出來自172頭大型動物(包括馬、鹿和牛)的2000塊被刻意敲砸、分割出的骨骼碎片以及用過的石砧和石錘。
骨骼分析表明,尼安德特人會先砸碎骨頭以獲取骨髓,然后進一步切割成小塊,通過熬煮提取其中脂肪。他們似乎同時食用骨髓和油脂,從而最大程度地利用動物尸體為自己提供食物和營養。
這套舊石器時代的“碎骨熬骨煉骨油”工藝告訴我們,古人類很早(比過去認為的早得多)就實踐著資源集約利用,盡力最大化手頭有限材料的利用價值。在此項研究之前,關于資源集約化的最早證據追溯到2.8萬年前,那已是尼人滅絕很久之后的故事了。
論文的另一作者、荷蘭萊頓大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教授威爾·羅布洛克斯(Wil Roebroeks)指出:“將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加工成大量小塊碎片,是既費力又耗時的工作。這些骨頭顯然具有特定用途。除沸煮痕跡,骨骼斷裂處多集中于脂肪最富集的部位,這也是支撐‘碎骨取油’推論的佐證。”
有學者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迫于生存需要才食用此類油脂。他們時常遭遇食物短缺時期,可能極度渴望獲取熱量來源。脂肪恰恰富含熱量,每克脂肪提供的熱量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兩倍多。
資料來源: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