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東A
文·劉亞東
網絡上和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熱衷于給苦難鍍金,把別人的痛苦包裝成勵志故事。這些人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義者,把吃苦當作修行;一類是混日子的懶漢,試圖在集體困頓中找到偷懶的借口;還有一類最可惡,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別人的苦難恰恰襯托出他們的優越。這種對苦難的美化,本質上是在給傷口撒鹽,是對吃苦者的二次傷害。
苦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在老劉看來,真正值得敬佩的,是人們在苦難面前展現出的韌性和智慧。古人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我們贊美的是寶劍的鋒利,而不是磨刀石的粗糙。那些刻意強調苦難價值的人,往往是在轉移注意力,讓人們忽略造成苦難的真正原因。50多年前,一位經歷過戰爭、并沒多少文化的老兵,曾對那時的小劉說過一句今天想來挺有哲理的話:"活下來是本事,但戰爭永遠是罪惡。"
翻開歷史,歌頌苦難的人往往包藏私心。中世紀教會告訴農奴要忍受現世痛苦才能上天堂,但教士們自己卻過著奢靡生活。上世紀的饑饉年代,有人鼓吹"越窮越光榮",自己卻享受著特殊待遇。今天不乏企業主標榜“996是福報”,反手卻支取天價薪俸。這種雙標把戲,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早就看透了:統治階層總愛給不平等披上合理的外衣。
魯迅先生筆下那些"做穩了奴隸"的人,就是被這種苦難哲學毒害的典型。他們將逆來順受粉飾為美德,視忍饑挨餓為天經地義,甚而要為施暴者高唱贊歌。此等扭曲,比苦難本身更具腐蝕性。更有人為那個特殊時期涂脂抹粉,稱那時生活雖苦,但“風清氣正”。謊言重復一萬遍,兩件本無必然聯系之事竟被強扭為因果:似乎非經匱乏之痛,便無從得享道德清流。
面對他人的苦難,健康的態度應該是將心比心,并付諸行動去改變。看到工人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第一反應不該是"鍛煉身體",而該問"為什么不提供遮陽休息處";見到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掙扎,不該贊美"勤勞樸實",而要思考如何改善耕作條件。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如何對待最弱勢的群體。
索爾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島》中沉痛質問:“如果連(真實地)描述監獄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有什么資格來談論改造它呢?”同樣,若無勇氣直面苦難之真切本相,消除苦難又從何談起?粉飾苦難者,不是助人,實為戕害。他們要么是蠢,要么是壞。
真正的進步,不在于歌頌我們承受了多少苦難,而在于我們消除了多少本不該存在的苦難。在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不是苦難的故事,而是戰勝苦難的故事;最該被銘記的不是我們吃過多少苦,而是我們讓多少人免于吃苦。
歸根結底,一個健全的社會,應當竭力保障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而不是追求人能在苦難中尋找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