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沿著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捕捉②《成都暖陽下的慢調時光》。
老茶館竹椅上的茶香還未散盡,轉身便踏入③《公園的慢走閑讀》,看銀杏葉如何把光陰裁成書簽。
極目西望,“坐看浮云橫玉壘”的千年詠嘆,化作④《遠望青城雪山,近觀云居白塔》的視覺長卷。
早起的晨跑者正用腳步丈量⑤《龍泉山下的慢跑時光》,讓心跳與林間鳥鳴同頻共振。
興隆湖的碧波倒映城市建筑的飛檐,當⑥《水脈是城市的自愈經絡》,在⑦《從興隆湖到望江樓》的行走中漸次顯現……
從興隆湖到望江樓
昱青
連續多日纏綿的細雨后,成都終于迎來暖陽,恰逢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友人相約到興隆湖走走,曬曬太陽。“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許是來得正是時候,興隆湖濕地公園里,一場龍舟賽拉開帷幕。鼓聲陣陣,龍舟飛馳,陽光如同細絲般穿透云層,輕柔地灑在湖面,在湖光水色中,劃出春的軌跡。
移居城南后,地鐵成了我上班、周末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只需最多幾十分鐘,便能到達幾十公里外的目的地。因離家近,我常在周末搭乘一號線到興隆湖濕地公園散步,只消幾站,便能感受成都人的“馬爾代夫”。
沿湖跑,成為一種時尚。
▲沿湖跑,成為一種時尚。何淑芳攝
興隆湖濕地公園為鹿溪河上筑壩而成,總規劃面積5360畝,水域面積達4500多畝。作為集防洪、灌溉、生態、景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水生態治理項目,是四川省內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庫,也是天府大道上的重要景觀節點。
因禁止騎行,環湖8.8公里的漫步道和跑步道上成了我的舒適區,沿著步道前行,視野遼闊的湖濱廣場邊,有每一季都不同的廣闊花海,郁金香、月季、格桑花……千萬花朵為湖濱廣場換上各色“新衣”。此刻,湖畔的玫瑰花海正隨風輕輕搖曳,粉白相間的花瓣經過陽光的精心雕琢,如鋪陳開的綢緞,將十里湖光染滿春色。
▲帆影點點,興隆湖生機盎然。蔣光叢攝
人文氣息濃厚的成都從不缺書店,有充滿魔幻氣息的都江堰鐘書閣、古樸典雅的安仁書院、讓人重溫舊夢的行知書屋……位于興隆湖的水下書店以“一本天上掉落的書”為設計理念,遠遠望去,弧形的屋頂就像被風吹起的一頁書,飄逸地臥于湖畔之上。書店開業時,我便與友人來過幾次,其說是看書,不如說是從水中找尋寧靜,坐在窗邊,將書店和湖底景色合二為一,抬頭間,看眼前的魚兒暢快游過。
與工作日的寧靜不同,周末的興隆湖帶著些許喧囂,露營地的草地上,野餐成了這里的風景線,大人們忙碌地布置著野餐布,擺放各式美食,間或抬頭,看孩子們興奮地追逐嬉戲或好奇觀察路旁的花草昆蟲……飽食一頓后,大人小孩一起背照陽光,坐臥暢談,舒舒服服的一天就這樣結束了。
若說北岸是溫馨的活動區,多了幾分靜謐的興隆湖南岸則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在南岸落雁灘,有植物肆意生長的淺灘、有水鳥歡騰的生態景致、有能望見對岸繁華天地的亭臺水榭……這里保護著南山的原始植被,是野生動植物的家園。南岸棧道還被戲稱為最“孤獨”的路線。走在棧道上,一邊是湖,一邊是林,漫漫的春光仿佛看不見盡頭,又仿佛隱入湖光水色間。
▲水下書店,被喻為“一本從天上掉落的書”。林漫攝
蜀人對鳥的熱愛自古便有,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各種歷史器物中,隨處可見鳥的形象。古老的先民們以極大的熱情和超凡的創造力、想象力,創造了大量的鳥的藝術形象。從早期簡單的陶鳥頭把勺到后來青銅神壇神樹上精致的銅鳥造型,足可以見鳥對古蜀人的重要的意義。在成都大街小巷,以“太陽神鳥”金飾為核心圖案的城市形象標識隨處可見。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望遠鏡、攝像機、鏡頭……興隆湖岸邊,拿著“長槍大炮”的人們乘著初春候鳥的最佳觀測期捕捉著鳥類生活的瞬間。青頭潛鴨、白眼潛鴨、赤麻鴨、綠翅鴨、紅嘴鷗、鷗嘴噪鷗、黑喉潛鳥、黑水雞、黑尾蠟嘴雀等鳥類或低空飛行、翱翔穿梭或潛水覓食、嬉戲搖曳……截至2024年,興隆湖及周邊區域共記錄鳥類181種,水鳥密度高達4500左右,高峰期達6000只,其中黑頸鶴和青頭潛鴨為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另有20種鳥類為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一刻得到具象化。
因水而興的成都當然不止有年輕的興隆湖,潤養成都數千年,有成都的“塞納河”之稱的錦江是成都生態的展示帶,也是市民出行游玩的勝地。過去,環錦江生態建設以園林建設為主。這些園林多分布在錦江沿岸,常常會引水入園,或者借水造境,具有景域的開放性,同時因為歷史文化的積淀很深,在很多園林中,人文氣息非常濃厚,甚至整個園林就是圍繞著某些歷史文化名人而展開,譬如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等,各式各樣的花卉點綴在這些園林中,共同繪成五彩斑斕的畫卷。
成都人自古愛花,“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作為以花為名的城市,成都地鐵站名里“沾花”的有:花牌坊、花照壁、蓮花、金花、花源、花橋、花石……春日的成都是花的海洋,梅花、桃花、櫻花、梨花、李花、油菜花……驚蟄打開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花花世界。“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現在青羊宮文化公園至浣花溪公園一帶,雖已不是陸游詩中所寫二十里梅林那般壯觀,但仍然是成都首屈一指的賞梅勝地。而成都還有一處賞梅勝地——望江樓公園。
剛參加工作時,我常去望江樓公園,與好友相約,漫步其間,聊天間充滿對未來的憧憬。2016年,地鐵三號線通車了,從磨子橋站出發,穿過川大望江校區,在綠林小道中步行十來分鐘,便能到達這濯錦江邊的第一樓。出發點磨子橋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據傳因橋旁有一水磨而得名。“溪水欲添環兩岸,小橋橫渡夕陽斜。”清代新繁知縣鄭方城在成都南郊春游,寫下了這首《新春出游成都南郊志興》,詩中景象,據考就在現在的省體育館、磨子橋附近,雖然此情此景早已在時間中流逝,但我們仍能從文字中體味南郊的小橋流水,兩岸綠景。2020年通車的六號線更進一步拉近了遠游者與望江樓公園的距離,從三官堂站出站,步行約800米,便可到達。
崇麗閣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時任四川總督的劉秉璋,約集蜀中士紳籌集資金在原回瀾塔舊址上修建。得名于左思《蜀都賦》“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因樓身位于錦江邊,故又名“望江樓”。據《民國華陽縣志》:閣凡五級,碧瓦髹欄,觚棱壁當,井干六角,塔鈴四響,登高眺望,江天風物一覽在目矣。閣成,因即其旁構吟詩、濯錦兩樓及浣箋亭、五云香館、流杯池、泉香榭、清婉室諸勝,于是遂為都人游宴餞別之所,而俗則呼為望江樓云。
望江樓建成之后,很快就成為成都人游筵餞別之所。在高樓之上俯瞰江水,清澈明凈,極目遠眺山色遠接天色。在這里,明代狀元楊升庵高歌“登樓送君秋色里,旌旗影落清波水”送別友人;清代詩人張問陶低吟“千古艷才難冷落,一杯名酒忽纏綿”感嘆著身世……望江樓與錦江水迎送了一代代文人墨客。1928年,望江樓景區被開辟為公園,稱作“成都市第一郊外公園”,1953年,公園更名為“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并開放。望江樓公園總面積達188畝,分為文物保護區和園林開放區。以擁有望江樓為代表的清代古建筑群及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文物遺跡而馳名中外。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入選“成都十景”。
▲攝影/王效
不僅人文景觀豐富,望江樓公園還以竹聞名,被譽為“竹的公園”和“錦城竹園”。園內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的150多個竹種,是國內最大的竹類公園,在全世界也屬罕見。“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在紅墻綠竹間,常有人在此喝茶、打麻將、擺龍門陣,也有人在此晨練、散步。
近幾年,望江樓的春天卻又有所不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淅瀝瀝的雨絲過后,望江樓公園便被杏梅包裹。從空中俯瞰,望江樓公園的杏梅長廊像一條粉紅色的花路,蜿蜒在綠色的公園里,枝頭結滿了玲瓏花朵,暗香浮動;錦江則是一條閃閃發光的綠絲帶,輕輕繞在杏梅長廊旁邊。杏梅的柔美和竹子的挺拔,加之錦江的靈動完美融合,在望江樓古建筑群中相映成趣,似一幅典雅的中式水墨畫,令人賞心悅目。
從公園南門入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梅花瀑布,瀑布以竹藝為表達,杏梅綻放其間;若想臨江賞梅,則需從東門入園,沿錦江的江岸線漫步,滔滔江水與梅花朵朵相伴,運氣好時,還能遇見梅花雨,盤旋之后,花瓣輕盈地落在地上;想要登高賞梅,只需穿過蜿蜒的紅色回廊,在公園里的古建筑群落間,登上吟詩樓,憑欄遠眺,滿園杏梅盡收眼底;若還不過癮,便走進五云仙館,在沉浸式數字影像里,穿越千年時光,與梅花綻放時的成都相逢。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圣杜甫為成都留下的這句詩表明了成都自古便是鷺鳥的棲息地之一。望江樓公園的茂林修竹間,鷺鳥披戴上標志性的蓑羽,繁忙的身影來回穿梭,為接下來的繁殖季拉開了序幕。同為鷺科的白鷺與夜鷺在公園廣闊的竹林和錦江富足的生態間找到了和平共處之道。在鷺鳥筑巢最集中的薛濤墓區域與翠竹長廊,游客們還需時刻提防鷺鳥們的“空襲”。
沿江長廊上,點綴著幾處雅致的茶館,竹編桌椅就在露天擺放著。賞花累了,隨意找一處空位,或閱讀書籍或與友人閑聊幾句。青花瓷蓋碗中,茶霧輕盈繚繞。抬眼望去,小巧玲瓏的梅花密密匝匝、瑰麗絕倫,與清澈的錦江水相映成趣讓人美不勝收。
走出望江樓公園,再次搭乘地鐵,看過“萬戶垂楊里,鶯歌滿綠城”的楊柳河、“芳草碧連天”的芳草路,體會過“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夜到雙流雨如注”的二江寺,造訪“過橋至凈居寺,氣象疏豁”的凈居寺、“手攀天河弄星月”的天河路……花牌坊、青羊宮、浣花溪、東湖公園、西博城、望叢祠……
16條線路、423座車站,串聯起成都的城市公園與郊野田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成都的過去與未來,展現出一幅生動絢麗的生態圖景。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許永強,筆名言午、昱青,四川仁壽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溫江區作協副主席,四川省某機關刊物副主編。著有《永遠的茅屋》《詩蜀——入蜀詩人的心靈解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