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大暑節氣,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內,一場別開生面的 “五音能量場,暗香隨弦動” 音樂會上演。這是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與上海交響樂團跨界聯手,將中醫文化理論與音樂深度融合的創新音樂會。
音樂會以《黃帝內經》的 “五音療疾” 理論為核心。《黃帝內經》記載,人體與自然同頻,以五行為紐帶,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這種 “天人相應” 智慧揭示了中醫角度看,聲音對生命能量的調節奧秘的解釋。
演出以中國鼓開篇,營造傳統儀式感。在古人認知里,鼓是通神樂器,大鼓聲響引導觀眾進入 “天人合一” 狀態。隨后五個樂章重新編配了《陽關三疊》《梅花三弄》等經典曲目。
演出現場,中醫專家帶領大家體驗中醫調節氣血的身法。
編曲席勤介紹,創作強調和聲,和聲色彩變化呼應中醫陰陽五行體系,達成 “五音 - 五臟 - 五志” 對應。在各樂章中,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與打擊樂構成和聲基礎,塤、竹笛、簫、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主奏,弦樂與打擊樂的柔和音色和民族樂器相得益彰,引領觀眾進入輕柔溫暖的音樂世界。
最后一樂章《天人合一》呈現深沉寧靜的 “羽音” 世界,羽音屬 “水”,對應腎臟和膀胱系統。其寧靜、流動的頻率穩固腎氣、沉降虛浮陽氣,在箏笛旋律中,觀眾們卸下煩憂,重歸身心寧靜。席勤表示,希望通過音樂在大暑時節帶給觀眾松弛感和涼爽意境,展現中醫文化博大精深。
這場音樂會不僅為申城市民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更探索了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現代音樂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未來,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與上海交響樂團還持續探索傳統中醫藥文化與當代音樂的多方位合作。
原標題:《演界|大暑日,上海交響音樂廳奏響“五音能量場”》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