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至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內,接連宣布與日本、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三國達成全新的雙邊貿易協定。
這三項協定涉及關稅調整、市場準入、投資收益、技術規范等多個方面。
其核心推進邏輯依然圍繞美國的國家利益展開。
無需動用軍事手段,也未實施經濟制裁,僅通過談判桌上的博弈,美國便獲得了大量經濟利益。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的政治局勢也因這項協議迅速升溫。
究竟是什么樣的協議能引發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先從日美協議的具體內容入手分析。
特朗普宣稱此次與日本簽訂的貿易協定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雙邊協議。
根據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日本將在未來數年內向美國投資高達5500億美元。
這筆資金將主要流向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物流領域,其中美國將獲得高達90%的利潤分成。
此外,日本還同意擴大對美國農產品和汽車產品的市場準入,并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征15%的關稅。
第二項協議由美國與菲律賓簽署。
原本美方計劃自8月起對菲律賓出口商品征收最高25%的關稅。
但在22日的雙邊會談后,稅率被調整為19%,同時美國產品幾乎全部實現零關稅進入菲律賓市場。
目前協議的詳細內容尚未對外公布,菲律賓方面僅表示該協議將有利于雙邊經貿關系。
菲律賓每年對美出口總額約為140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包括電子產品、服裝以及農漁產品。
印尼是第三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根據白宮在23日發布的聲明,美國將對印尼出口商品征收19%的關稅。
作為交換,印尼將擴大市場開放,取消對美國商品的強制裝運檢驗,廢除數字服務稅,承認美國汽車標準,并放寬對關鍵礦產資源的出口限制。
印尼貿易部回應稱,該協議有助于穩定出口和維護與美國的貿易關系,但總統尚未對此發表正式立場。
在三份協議中,日本所承受的政治壓力最為顯著。
7月20日舉行的參議院選舉中,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失去了多數席位,出現眾議院和參議院“雙失守”的局面。
協議公布后,黨內對首相石破茂在外交政策上的讓步批評聲迅速上升。
部分資深議員公開表示,必須有人為此承擔責任。
多家日本主流媒體指出,這份協議在利益讓渡方面過于明顯,缺乏對本土產業的有效保護,進一步激化了黨內的不滿情緒。
面對辭職傳聞,石破當天并未直接否認,僅表示“將根據局勢發展作出判斷”。
當晚,多家媒體同步報道,石破將在8月提前結束任期。
自今年4月以來,特朗普政府已先后與越南、菲律賓、印尼和日本達成初步貿易協議。
美方立場明確:簽署協議即可維持貿易通道,否則將面臨最高達50%的關稅懲罰。
談判的最終期限設定為8月1日,目前歐盟、韓國、加拿大等國家仍在持續磋商中。
白宮方面表示,若在最后期限前仍未收到明確回應,將立即啟動關稅制裁措施。
截至目前,三份協議的完整文本仍未公開,主要信息來源仍為美方單方面披露。
條款是否真正對等,各國是否附加了其他條件,尚無明確答案。
但已有明確結果顯現:美國成功獲得了市場準入、利潤分成和技術標準的主導權,三國均作出了實質性的讓步,日本政壇也因此受到明顯沖擊。
接下來,外界關注的焦點將轉向歐洲國家和韓國是否會跟進簽署協議,以及特朗普是否會繼續擴大其貿易談判的覆蓋范圍。
中國新聞網:2025-07-23《特朗普稱美日達成貿易協議》央視新聞:2025-07-23《“美日達成貿易協議”后 石破茂首度回應自身去留問題》新浪財經:2025-07-23《特朗普19%關稅拿下菲律賓,印尼對美貿易協議細節曝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