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一座投資超過1.2萬億的超級水電站將正式破土動工,建成后,它每年將為西藏貢獻超200億的財政收入,使其財政自給率從三成出頭一躍飆升至近六成,徹底實現自主“造血”能力。
然而,消息剛剛傳到新德里,印度就坐不住了,馬上發聲表示強烈反對,甚至不排除采取某些措施進行威脅。明明是我國境內一個利國利民的重大工程,為何印度的反應如此強烈?看看它對巴基斯坦做過什么,就全都明白了......
印度網民群情激憤
近日,隨著中國雅江水電站開建,立刻引來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項利國利民的世紀工程,必將為中國西部邊陲地區的發展和國家民族的騰飛帶來無窮助力。
可是印度很不開心,雅江水電站的建設意味著給雅魯藏布江裝上了水龍頭,而且扭動水龍頭的開關掌握在中國的手里。印度認為這是受制于人了,畢竟印度屬于雅魯藏布江的下游,自然不會感到高興。
印度網民表現得最為激進和憤怒,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憤怒和不滿。
原因無他,雅魯藏布江是一條國際河流,"中國處于上游,印度和孟加拉國處于下游,上游開發不可避免會影響下游,加上位置比較敏感,就在中印邊境爭議區附近,所以去年中方核準修建這一工程之后,西方和印度媒體沒少炒作此事。
西方國家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通過炒作"中國威脅論",把中國正常的基建項目污名化,破壞中國與周邊國家,尤其是印度的關系,讓其進一步向西方靠攏,配合其遏華戰略。
印度方面反應也很大,不僅向中方表達關切,還危言聳聽地稱,這個水電站正在成為印度的"定時炸彈"。這種想法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因為印度自己就是這么做的。
印度人空前團結,印度媒體也為他們的“正義”發聲,主持人帕爾基·夏爾馬甚至揚言應該派飛機去炸中國工地,讓我們建不成墨脫水電站。
其實印度反對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2014年中國批準項目時,印度就跳出來說“下游水量會被截走,東北6邦要鬧旱災”。
導彈的射程夠不著物理意義上的戰場
印度網友們最引以為傲的“布拉莫斯”導彈,射程290公里。而雅江水電站的主體工程,選址在距離中印實際控制線超過400公里的中國腹地。導彈有心,射程無力,這第一關就過不去。
或許他們想動用空軍?蘇-30MKI戰機倒是可以掛彈起飛,但它要面對的是地球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滿油滿彈飛越這道天險,還要躲避沿途部署的S-400防空系統和電子戰機組成的立體天網,這趟旅程幾乎是一場有去無回的豪賭。
退一萬步講,就算有幾架飛機僥幸突防,它們要攻擊的目標也硬得超乎想象。工程主體部分被巧妙地藏在巨大的山體內部,外面只有引水隧道口。想用常規炸彈撼動整座山脈?這恐怕不是軍事行動,而是科幻電影。
印度輿論最核心的恐懼,是中國掌控了水源的“總開關”,隨時可以“關閘放水”,讓下游的印度陷入干旱或洪災。
這又是一個被情緒放大的誤解。
這座超級工程采用的是“徑流式發電”,它通過隧道將上游的水引進來,利用天然的巨大落差沖擊渦輪機發電,然后水一滴不少地回到下游河道里。整個過程不消耗水量,理論上也不會改變水的時空分布。
科學數據更加誠實。雅魯藏布江在中國境內的出境水量,其實只占到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總水量的6%到25%之間。真正撐起下游河流的,是印度境內豐沛的季風降雨。所謂“水龍頭”的說法,從一開始就夸大了中國上游工程的影響力。
更有趣的是,中國早已開始向印度每日共享水文數據,甚至在2022年幫助印度成功預警洪災。反觀印度自己,卻有單方面撕毀與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用水條約》、對下游鄰國無預警泄洪的“前科”。
誰在把水當武器,一目了然。
這項工程真正的目標其實在內部。
當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地緣政治的口水戰上時,這項總投資1.2萬億的工程,正在為中國的一塊重要版圖注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它的第一個目標,是西藏。
在此之前,西藏的財政自給率只有31%,嚴重依賴中央轉移支付。而這座水電站一旦建成,預計能將這個數字提升到58%。它帶來的不只是清潔電力,還有海量的就業崗位、配套的基建投資,以及發展大數據、清潔能源等高新產業的底氣。
它將徹底終結西藏部分地區與世隔絕的歷史,用電力和通路,為雪域高原裝上一臺強大的經濟發動機。那些從山體內部挖出的土石,都會被用來鋪路、平整土地,每一方資源都被物盡其用。
改變的不只是電力版圖
與水電站同步推進的,是川藏鐵路、G219國道的全面升級。這些交通大動脈與水電站的能源供給網絡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高效的戰略體系。
這意味著,中國在邊境地區的兵力投送、重型裝備運輸和后勤保障能力,將實現數倍乃至數十倍的躍升。過去需要數周才能抵達的區域,未來可能只需要一兩天。
這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威懾。它讓任何潛在的軍事冒險,都必須面對一個成本高到無法承受的現實。與其說這是在備戰,不如說是在用強大的基建能力,徹底消除戰爭的可能性。
“基建即國防”,在這里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不只是建一座大壩,而是樹立一個樣本
面對下游的擔憂,中國沒有選擇沉默或對抗,而是邀請印度理工學院的專家參與生態研究、承諾預留電力“南送”、將水文數據共享從每月一次提升到每日一次……這些動作背后,是一種新的思路:將跨國水資源從“沖突的引爆點”轉變為“合作的連接點”。
中國正在用瀾滄江-湄公河的成功合作范例告訴世界,上游國家的發展不一定意味著對下游的掠奪。水,可以是“發展資源”,而不是“地緣武器”。通過共同開發、共享利益,完全可以做出一個比鄰為壑之外的更優解。
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輸出,更是一種規則和理念的重塑。它試圖建立一個由東方主導的、更加務實與包容的國際資源合作新模式。
那枚想象中的導彈,在現實中被一層層拆解得粉碎。它在軍事上夠不著,在水文上打不準,在戰略上更是愚不可及。
雅魯藏布江水聲依舊,一邊是網絡上喧囂的虛擬導彈,另一邊是峽谷里轟鳴的鋼鐵巨獸。這不僅是兩個國家的博弈,更是兩種發展模式與國家意志的賽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