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剛發布雅魯藏布江工程動工消息不到24小時,印度那邊就開始慌了,即使印度媒體并未發布相關言論,但印度一主持人的發言,讓我們聽出,印度對我國開展該水電站工程十分不滿,甚至要派飛機轟炸我國工地!
為何印度會對這座水電站的建設如此不滿?再者印度真的敢派飛機轟炸嗎?
一個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
青藏高原之巔,中國正在悄悄地“搬山填海”,而在山的那一邊,鄰居印度正激動地“口沫橫飛”。
一個投資上萬億、發電量頂三座三峽的超級工程,正以“截彎取直”的方式在雅魯藏布江下游展開,它九成的身軀都藏在地下,像一頭沉默的巨獸,安靜得讓人生畏。
這本該是清潔能源的福音,卻讓印度輿論炸開了鍋,網絡上“派戰機炸平它”的怒吼不絕于耳,而官方和西方媒體,卻出奇地安靜。
印度為何如此“破防”?說白了,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以己度人”。
印度最怕的,是中國在上游“關上水龍頭”,讓下游的印度人沒水喝。這套“把水當武器”的劇本,印度自己演得太熟了。
前些年,它能單方面撕毀和巴基斯坦的用水條約,公開叫囂“一滴水都不給”,眼看鄰國的農田干裂成塊。它也能毫無征兆地開閘泄洪,緊接著又突然斷流,把下游折騰得死去活來。
一個手里攥著錘子的人,看誰都像一顆需要被砸扁的釘子。印度正是把這種自己慣用的霸權邏輯,投射到了中國身上,活在自己編織的受迫害妄想里。
鏡子里的巨人,與現實中的矮子
但這種恐懼,真的只關于水嗎?恐怕不全是。
更深層的焦慮,是這個工程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印度與中國之間那道令人絕望的技術鴻溝。
當中國的工程師討論如何在九度地震區,修建一座比世界第一高樓還高的近千米大壩時。當巨型盾構機在幾千米的高原凍土下,像穿山甲一樣鑿開堅硬的巖石時。
印度人想到的,是自己那座修了四十二年,剪彩后不久就塌方的大壩,用料“酥得像奶粉沖了水”。
這種對比太過刺眼,它不是羞辱,而是一種冰冷的現實,映照出印度在發展停滯中的無力與哀嚎,最終發酵成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巨大恐慌。
鍵盤上的導彈,永遠飛不過喜馬拉雅山
那么,印度網民氣勢洶洶的“炸壩”威脅,有哪怕一絲絲可能嗎?
在軍事專家眼里,這連笑話都算不上,純屬無能狂怒。
這座超級工程,坐落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深山峽谷里,離中印邊境的實際控制線超過四百公里。它不是平原上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它本身就是一座山。
地理是第一道天塹。印度空軍的主力蘇-30MKI,滿油滿彈的狀態下,連三千米高的喜馬拉雅山脈都飛得異常吃力,更別提深入高原腹地搞什么精確打擊了。
就算飛機僥幸飛了過來,印度的遠程打擊能力也根本夠不著。被他們吹上天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最大射程只有二百九十公里,對著四百公里外的目標只能望洋興嘆。
至于用普通炸彈?那無異于拿著牙簽去撬地球,想撼動用億萬方混凝土澆筑的山體,純屬癡人說夢。
更何況,中國早已在西藏部署了S-400防空系統,四百公里的防御半徑像一張天網,配合殲-16D這樣的電子戰機,雷達反射面積巨大的蘇-30簡直就是送上門的“活靶子”。
別忘了,印軍邊境那幾個可憐的前線機場,連高原機庫都配不齊一到冬天,三分之一的戰機因為低溫直接“趴窩”。而對面,中國在西藏的八個永備機場和堅固的地下機庫,早已嚴陣以待,出動效率是印度的兩倍以上。
印度空軍那套“萬國牌”裝備,各型號戰機連數據鏈都不互通,協同作戰能力基本為零。
所以,無論從實力、地理還是膽量來看,“炸掉大壩”都只能是一句停留在鍵盤上的口嗨。
水壩之下,藏著一盤更大的棋
當印度還在糾結于“水龍頭”會不會被關掉時,中國的目光早已越過了水電本身。
這個工程,對西藏意味著什么?
它建成后,每年能帶來超過兩百億的財政收入,讓西藏的財政自給率從不到三成,一躍提升到近六成。這意味著西藏將從一個長期依賴中央“輸血”的地區,變成一個能夠自我“造血”的清潔能源心臟。
上萬億的投資,會撬動數千億的本地基建,創造超過十二萬個工作崗位,給墨脫這種曾經的“高原孤島”一張徹底告別貧困、融入現代社會的通行證。
更深遠的意義,是一場“基建即國防”的陽謀。
圍繞工程所配套升級的川藏鐵路、G219國道等交通網,將把中國邊防的兵力投送效率提升十倍以上。重型裝備抵達前線的時間,將從過去的幾周,縮短到驚人的四十八小時。
這,不動聲色地改變了整個邊境的力量天平。
你還在談水龍頭,我已經想好電網怎么走了
面對鄰居的焦慮和猜忌,中國打出了一套堪稱高明的“透明牌”。
中方主動邀請印度理工學院的專家來做生態評估,用科學數據說話,消除你的疑慮。
甚至在規劃中,每年預留出兩百億度電,準備“南送”給電力缺口巨大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同時,分享水文數據的頻率,也從過去的一月一次,升級到一天一次。
這套組合拳的邏輯很簡單:用理性的科學驅散非理性的恐慌,用合作的可能取代零和的猜忌。這本質上,是在重塑國際水資源的利用規則——它不該是地緣政治的武器,而應是區域共同發展的戰略資源。
瀾滄江-湄公河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在上游修了水電站,下游的泰國、越南非但沒有遭殃,反而在旱季獲得了寶貴的補水,汛期減輕了洪災,成了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這道簡單的算術題,新德里不會算不明白。如果選擇合作,不僅能幫本國洪災頻發的阿薩姆邦降低風險,還能用上夢寐以求的廉價清潔電力。
高原上,工程機械的轟鳴是新時代的脈動。深邃的隧道里,工程師們緊盯著巖爆預警系統,計算著每一次掘進的風險。
而在幾百公里外的網絡世界,印度網民敲下的導彈表情包,在冰冷的現實面前,顯得那么空洞和無力。
或許,當一些人還在念叨著“中國威脅論”的陳舊臺詞時,中國的工程師,已經在圖紙上規劃,未來把清潔電力輸送到印度千家萬戶的特高壓線路,該怎么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