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暴跌、收入縮水,斷供房數量激增,但法拍市場的房源卻神秘消失,這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前些時候,朋友還想著去“撿漏”法拍房,結果發現,和二手房的價格也差不多,這直接把她整懵了。
一面是斷供潮席卷全國:2025年上半年新增斷供房突破30萬套,因斷供被收回的房產總量超過200萬套,同比增長40%。另一面卻是法拍房市場遭遇“量價雙殺”:2025年4月成交總量僅1244套,同比驟降71%,創下自2024年1月監測以來的歷史冰點。
一、消失的法拍房
2025年的房地產市場上演著令人費解的一幕。一方面,斷供潮愈演愈烈。2025年6月全國房貸斷供人數達到83.7萬,同比攀升17.2%,連續第四年增長。另一方面,法拍房市場卻異常冷清。
根據CRIC最新監測數據,2025年4月法拍房成交總量回落至1244套,較3月環比銳減61%,同比降幅高達71%。從月度走勢看,自2025年1月起,法拍房交易規模已呈現連續四個月階梯式下滑。
市場熱度同步走低。4月溢價成交房源占比降至66%,較上月收窄12個百分點,顯示投資者參與意愿明顯減弱。更令人驚訝的是,全國法拍房平均成交率跌至僅16%,一二線城市中僅寧波、蘇州勉強維持在20%以上。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拍房供應量卻不降反升。2025年4月新增掛牌量達3.04萬套,環比上升53%,創下年內新高。供應激增與成交銳減,構成了當前法拍房市場最突出的矛盾。
二、為什么斷供激增卻沒有轉化為法拍房數量?
過去,一旦借款人斷供,銀行會迅速發出催收通知,很快進入法律程序。但如今,銀行職員卻“低聲下氣”地與借款人協商,甚至主動提出 “每月還500元即可保住房子”的方案。
這種戲劇性轉變背后是銀行的理性自救。一位金融分析師算了一筆賬:一套市場價100萬的房子,如今可能僅值50萬。若強行法拍,起拍價僅30萬左右,即便賣出40萬,借款人仍欠銀行30萬。
當越來越多的房產成為“負資產”,銀行的不良貸款窟窿只會越撕越大。與其強行拍賣造成更大損失,不如通過債務重組保留收回本金的希望。
2025年,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流程優化,法拍房作為特殊資產渠道的市場份額正被逐步分流。銀行正在尋找法拍之外的解決路徑,減少虧損。
法拍市場的異常現象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在具體案例中顯露無遺。2025年4月,深圳一處房產拍賣被撤回,法院給出的理由令人意外—— “因為被執行人的兒子將于2025年6月高考”。
同樣在深圳,半島城邦四期原定于5月15日開拍的12套住宅產品,突然因當事人申請撤拍而提前結束了拍賣流程。這些面積89.6-115.49㎡的房源,起拍單價8.06-8.68萬/㎡,總價約757-1002萬,卻在最后時刻被撤回市場。
撤拍背后有著復雜考量。有些是法院基于人文關懷,有些則是債權人發現市場行情不利,暫緩處置以待時機。當拍賣可能無法覆蓋債務甚至造成更大損失時,撤回成為比賤賣更優的選擇。
這些撤回案例反映了一個現實:法拍市場參與者都在重新評估資產價值,不再急于低價變現。債權人、債務人和法院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共同導致了法拍房源“消失”的假象。
當房價跌幅超40%,這些房產就成了“想斷供都斷不起”的燙手山芋——賣了不夠還貸,還得倒貼銀行錢。法拍房的“消失”背后是多重力量博弈的結果。銀行不愿賤賣資產,業主爭取緩沖時間,法院考慮社會效應,而政府則在平衡市場穩定與債務清算。
隨著政策調整和經濟環境變化,這些暫時“消失”的法拍房終將重新出現,但何時出現、以什么價格出現,取決于這場靜默博弈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