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耗盡兩代人積蓄的房子,如今市值不夠償還銀行貸款,當房子從資產變為負債,無數普通家庭站在斷供的邊緣。
2019年,一個朋友在南昌以120萬元的價格購入一套100平米的住房,首付36萬是父母一生的積蓄加上自己工作十年的存款。
如今,同小區的房子掛牌價只有50萬出頭。朋友每月仍需償還4000元月供,但房子市值已遠低于剩余的80多萬貸款本金。“繼續還貸就是在填無底洞”,他苦笑道。
朋友的遭遇并非個例。2025年全國新增斷供房已突破30萬套,因斷供被收回的房產總量超過200萬套,同比增長40%。
2025年房地產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家金融監管局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商業銀行房貸不良率已達2.7%,較2023年上升0.9個百分點。這一數據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更是達到平均1.9%。
曾經被視為最安全資產之一的房產,如今成了吞噬家庭現金流的沉重枷鎖。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重點城市二手房掛牌周期平均長達210天,較2021年的65天延長223%。當家庭急需資金周轉時,市場流動性幾乎凍結。
“房子不要了,只要把他的貸款接過去就行了。”一位業主的無奈之言道出了許多人的困境:花100多萬買房,貸款還有70多萬,房子卻只值60萬。
在房價持續下跌與收入增長乏力的雙重夾擊下,斷供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無奈選擇。2024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有53個城市的二手房價格指數同比下跌,其中15個城市跌幅超過10%。
房價暴跌,為何引發斷供潮?
表面看,房價下跌似乎只影響房產價值,不會直接影響還貸能力。但現實遠比理論復雜,多重因素交織導致斷供潮席卷全國。
“負資產”陷阱的形成。當房價跌幅超過首付比例時,房產就從財富象征變為債務枷鎖。以北京為例,主城區房價較峰值回落28.3%,深圳更是暴跌42.1%,回歸至2015-2016年水平。
一位在2021年高位接盤的南昌業主坦言:“花費200萬購買的房產如今估值僅150萬,但未還貸款本金仍有幾十萬,形成了50多萬的負資產缺口。”
收入縮水與就業不穩定。在經濟波動頻繁的背景下,2024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0%至5.7%之間徘徊,平均薪資增速僅為2.3%。即使房貸利率下降,許多家庭仍擔心未來收入能否持續支撐月供。
高杠桿購房埋下隱患。央行金融穩定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高達62.5%,其中房貸占比超過80%。針對35歲以下年輕購房者的調查顯示,78.3%的受訪者房貸支出占家庭月收入的40%以上,遠超國際公認的30%安全線。
投資屬性逆轉。過去十年,房地產是居民財富增值的主要渠道,但2024年全國主要城市的房屋租金收益率僅為1.8%至2.5%,遠低于同期約3.5%的房貸利率。當持有成本遠超收益時,投資客選擇斷供止損。
面對斷供潮,單一政策已難以解決問題,需要政府、金融機構與個人多維度綜合施策。面對斷供風險,普通人可采取以下策略保護自身利益:若房產位于交通便利、配套成熟的區域,建議通過出租覆蓋部分月供。對于郊區、三四線城市等非優質資產,需果斷拋售,即使虧損也要避免持續貶值。
對普通人而言,守住月供不超過收入40%的底線是關鍵。若持有核心地段房產可出租緩解壓力;對非優質資產應果斷處置;與銀行協商降低利率或延期還貸;開拓副業增加收入來源。:“失去房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為此賠上尊嚴和未來”。
房價下跌不是終點,而是重新定義生活的起點。當兩代人的積蓄不再被鋼筋水泥綁架,人們終將明白:房子是容器,家才是內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