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網友提出疑問:“發達國家一些車企都在終止電動車研發,我們堅持發展電動車的道路,真的正確嗎?”
這種擔憂并不是無緣無故的。據海外媒體VERGE報道,福特、保時捷、法拉利、蘭博基尼等車企,確實都已經推遲,或者取消了新款電動車型。
這么多海外車企都在電動車進程中踩下剎車,而中國新能源車企卻在全速前進,電動車產業似乎真的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截然不同的選擇?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行業邏輯?
為了解開網友們的疑惑,我們來層層深入剖析一下,全球電動車市場正在發生的激變。
是什么導致了電動車大回調?
近期,海外車企的電動車戰略出現了集體回撤。奧迪撤回了“全面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法拉利推遲了純電動汽車計劃,蘭博基尼的首款電動車Lanzador量產計劃也被推遲。
收縮的不只是傳統車企,還有特斯拉這樣的電動車市場領導者,也不得不通過一系列極端降價手段,來緩解需求疲軟的問題。
造成純電車大回調的直接原因,是政策變動。
比如特朗普打算撤銷拜登之前通過的嚴格排放規則,消費者放棄燃油車的緊迫感也就降低了。加上關稅政策,意味著全球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成本將大幅增長。消息人士透露,如果研發的車型在國外市場沒有未來,就會被車企取消。目前,推遲新款電動車型成為這些車企眼中最穩妥的方案。
那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這些家大業大的車企,會對電動車風險如此敏感呢?戰略回調的更深入原因,是需求不足。
2024年麥肯錫公司發布的《消費者出行脈搏》調查顯示,美國有46%的電車車主想換成油車。從數據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確實不強烈。那么,電動車戰略就真的沒有必要嗎?
當我們再深入了解細節,就會發現北美市場需求不足,另有隱情。
北美消費者不愿意買電動車,并非電動車本身的問題,而是一系列配套的不完善。
首先,充電不夠便利,在北美是大問題。歐美車企一般依賴于第三方充電運營商,而它們受限于充電站的建設成本壓力,擴張往往比較緩慢,這就導致充電樁密度不高。想象一下,一位美國年輕家庭的車主,帶著孩子出行,卻不得不繞路半個小時才能找到公共充電樁,多讓人崩潰。那么,車主就不能在家充好電再出門嗎?如果是租房或者公寓樓的住戶,美國直流快充基礎設施跟不上,在家充電也特別困難。
其次,二手市場的保值率,也是勸退消費者的一大因素。美國二手車市場比較成熟,而電動車一般3~4年就會被轉賣,而油車轉售平均時間是12年,更耐用一些。所以,除非是頻繁換車的潮流車主、高科技人士,大部分北美消費者會對純電車的二手轉售情況心存顧慮。
由此可見,不是需求不存在。使用便利程度和產品質量(保值率),才是決定消費者購買的關鍵。而顯然,海外車企收縮電動車,更多是充電設施差、競爭力不高的內外因夾擊之下,被動無奈的選擇。
全球電動車市場
誰在高歌猛進?
據路透社報道,有業內人士吐槽:消費者對高性能純電車,需求“為零”。說到這里,恐怕黃仁勛第一個不同意,畢竟他剛剛才說了,“小米汽車好但美國買不到”,這不是就有需求嘛。
表面上看歐美電動車銷量遇冷,實際上是“想買的買不到,能買的看不上”。面對充電設施不完善、二手轉售情況不如人意的歐美市場,最需要的是續航久、產品力斷代領先的純電車,但海外車企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產品來滿足。
畢竟放眼全球市場,我們能看到主要地區的純電車占比,都在飛速擴大。
據市場研究公司Rho Motion發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10萬輛,同比增長28%。
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到550萬輛,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長32%。
歐洲市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00萬輛,同比增長26%。
北美市場增長緩慢,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電動汽車銷量僅增長3%。
全球其他地區的銷量也有所增長,達到70萬輛,同比增長40%。
中國、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消費者,對純電車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無疑是全球電動化趨勢持續推進的有力證明。
既然老牌歐美日車企都在暫停純電車的研發,那么,這些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純電車產品又是哪里來的呢?
寧波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寧波口岸的汽車出口總量達17.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60.8%。其中,阿聯酋、巴西、歐盟位列新能源汽車的前三大出口市場,上半年分別實現出口額36.8億元、31.2億元、11.5億元。
為啥中國電動車能在除北美外的市場,賣得風生水起?除了大家都熟知的電車內卷三件套——冰箱彩電大沙發,其實還有一些“不說沒注意到,一說確實如此”的產品力:
一是供應鏈優勢形成的降維打擊。中國在電池、電機、電控領域的垂直整合能力(如比亞迪刀片電池、寧德時代CTP技術),使電動車生產成本較歐美車企更低,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自主品牌電車對沖了成本風險。大眾等車企為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加速引入二三線供應商或自建產能,但短期內還是無法扭轉成本劣勢。
二是軟件算法優勢形成的體驗碾壓。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階段,純電車能更好地發揮軟件算法的優勢,而傳統車企在智能駕駛、車機系統等領域迭代緩慢,跟不上節奏,恰好為一類新玩家,也就是智能終端廠商創造了機會,如華為鴻蒙智行、小米,通過手機、手表、智能家居與車機的深度互聯(如手機導航無縫同步到車機、手表解鎖車輛),讓汽車成為可移動的智能終端,而非單純的交通工具。
成本上降維打擊,產品上差異化碾壓。所以,當部分傳統車企在產品力和市場適應性上落后,恰好形成了一個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真空地帶,讓中國自主品牌趁著這個空檔,快速把市場份額攥在手中,無論是中低端電車,還是5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國產純電車都順利躋身其中。
傳統老牌車企收縮電動車業務,還有的轉攻混動、氫動力,與其說是戰略調整,實則暴露了純電賽道拼不過的尷尬。
停止開發電動車
車企會成下一個諾基亞嗎?
說到這里,可能有讀者已經激動了:既然歐美車企在純電賽道打不過自主品牌,那全球市場這不就手拿把掐了?
這些車企暫停了純電車開發,是不是就給自主品牌留出了飛速前進的空間呢?咱們也別把這些屹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不倒的車企,想得過于傻白甜了。全球純電市場,自主品牌想要吃下來,短期內并沒有那么容易。
首先要直面的就是關稅壁壘和保護主義抬頭,具體不多說。
更重要的原因是,汽車行業更為復雜,格局顛覆也并非頃刻之間。
諾基亞主宰的功能機時代被智能體徹底打敗,是因為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成熟很快,安卓系統開源,千元機大戰讓智能機快速普及,移動生態由此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力讓昔日霸主諾基亞悲情賣身,但汽車行業并非如此。
汽車行業的重資產屬性、復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以及嚴格的安全法規等,使得變革不會像手機行業那么迅速。
傳統車企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以及龐大的制造體系和品牌影響力,都是其轉型的緩沖墊。再加上關稅壁壘對中國自主品牌的阻截,所以,暫停純電車的研發與銷售,并不會在短期內動搖其根本。
但長期來看,電動車相比燃油車,在能源利用、智能化拓展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有可能拉開與燃油車的技術代差。比如,電動車能夠更便捷地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搭載和升級,在智能互聯方面也更具優勢。所以,這些車企暫停歇歇腳是可接受的,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戰略,加大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在全球汽車產業的主導權一定會旁落,很可能會像諾基亞一樣,在競爭中被邊緣化。
當電車的技術和產品形態徹底成熟,被市場廣泛接受時,車企一旦在消費者心目中被邊緣化,那么想再回到舞臺中央就很困難了。
汽車市場恰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電動化的大變局中,暫時踩下剎車的歐美車企,短期內或許是安全的,但下一次起步的阻力只會更大。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