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三伏天熱浪灼人,外賣騎手和快遞小哥頂著烈日穿梭在上海街頭,汗水浸透了工裝。對他們來說,工作之余有個陰涼處歇口氣、喝口水、充充電,或是最美好的“小確幸”。
隨著上海首個“騎手友好社區”“袋鼠寶貝之家”相繼落戶楊浦殷行街道,楊浦以點帶面輻射全區,致力解決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進門難、充電難、休息難、就餐難”的現實問題,推動新就業群體與人民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如今,一座充滿溫度的騎手友好型城區正在楊浦蔚然成風。
“進門有冰水,沙發隨便坐,像回家!”
“以前路過銀行看到門口寫著‘歡迎休息’,但穿著工服不好意思進去。”“00后”餓了么騎手趙海飛道出了不少戶外工作者的心聲。
如今,在新江灣城街道的“新·尚黨群服務站”興閱館,他找到了“家”的感覺。這里24小時開放,冷氣十足。智能冰柜里的免費冷飲隨取隨用,便攜充電寶、書籍雜志一應俱全。“進門就有冰水拿,沙發隨便躺,真的像自己家一樣!”小趙笑著說。“這里的小藥箱也很實用,里面的藿香正氣水我經常會用到。”京東快遞員丁亞洲說。
興閱館所在的民府路,匯聚了多家互聯網“大廠”,員工下班晚,夜班也多。與之相伴的,是騎手們的跑單高峰拉長了,于是新江灣城街道便在這里建設了楊浦首個騎手友好商圈。服務站“24小時亮燈”的貼心服務,正是為了匹配這些“城市夜歸人”的需求。
刻著名字的水杯,盛滿社區人情味
下午兩點多正是太陽最火辣的時候。推開開魯二村“暖XIN驛站”的大門,一股涼意撲面而來,讓剛從烈日下鉆進來的騎手們瞬間舒了口氣。更讓他們心頭一暖的,是擺放在墻邊的杯子——杯子上,清晰地刻著每個人的名字。
驛站里,空調全天開放,還備著飲用水、干凈毛巾、桌椅。一面便利貼墻上,貼滿了騎手們寫下的心愿和感謝。一杯一盞,細節里都是社區的溫情。
這份情誼是雙向奔赴的。7月17日“騎士節”時,驛站分外熱鬧。小區里的孩子把寫著祝福的賀卡系在飲料瓶上送給騎手們;居委會準備的清涼包里有防曬手套、冷感毛巾;還有幾位7月生日的“壽星”收到了驚喜禮物。“平時我們社區很多居民都會主動給外賣員遞水喝,而外賣員也經常順手幫獨居老人把垃圾帶下樓。”開魯二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蓓芳說,小小的驛站,成了鄰里互助的紐帶。
“最后一公里”充電無憂,歇歇腳還能吃上優惠餐
對于騎手和網約車司機來說,電動車“續航焦慮”是一道坎。在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依托園區黨群服務站,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黨總支與長海路街道翔殷浣紗街區黨支部在園區主停車場專門辟出一定區域設置智能充電樁,為周邊網約車司機打造了一處暖心更暖“新”的24小時充電站和臨時休憩場所。
園區4號停車場自2022年起就設置了充電站,并不斷升級擴容。如今,這里已有70根充電樁和1座換電站,24小時不間斷服務。更實惠的是,充電費還分時段優惠:晚上最低只要0.7元/度,白天高峰也就1.35元/度,比外面便宜不少。連騎手們的電動自行車充電需求也考慮到了,非機動車智能充電設施一并配齊,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充換電的功夫,網約車司機和騎手們可以在配套的休息室里吹空調、歇歇腳,有按摩椅放松,還能在自助售賣機買點吃的,或者憑專屬優惠去園區的暖新食堂吃份定制套餐。
“我們以黨建引領賦能發展,為新就業群體保駕護航,讓他們的每次充電都感受到溫暖。”翔殷浣紗街區書記王宇川道出了設立充電站的初衷。
從興閱館的“24小時空調房”,到開魯二村的“暖心水杯”,再到上理工科技園的“無憂充電站”,楊浦的一座座黨群服務陣地,用實實在在的細節和看得見的關懷,為奔波勞碌的新就業群體,織就了一張覆蓋全時段、全方位的“清涼保障網”。
楊浦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更精細的服務、更完善的設施、更溫暖的關懷,為新就業群體打造更有歸屬感的“城市家園”,讓他們能在楊浦這片熱土上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溫情與力量。(楊浦區新聞辦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