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款面包又賣光了。
周末,我像往常一樣走進超市,購買下周的“生存口糧”。我走到烘焙貨架前,尋找那款名為Jason’s Sourdough的酸種面包,卻失望地發現:貨架空空如也,只?!罢谘a貨”的白色標簽。短短幾個月,這已經是我第三次撲空。
這款售價2英鎊(約合19元人民幣)的切片面包,一直是我廚房里的常備,怎么突然火了起來?
打開手機搜索才發現,它居然是個大網紅。社交媒體上滿是溢美之詞,有人展示超市空空如也的貨架視頻,有人說找到一塊面包就像“中彩票”。還有人調侃:“要搶到Jason’s的酸面包,得當成全職工作來干”。
?Jason’s的酸面包被評為2024年英國“年度烘焙品牌”。圖源:bouncemagazine
Jason’s的走紅并非個例。
2024年,高檔橄欖油、醋、食鹽和這款酸面包,成了英國超市中炙手可熱的香餑餑。根據大型連鎖超市Waitrose的年度食品和飲料報告,去年蘋果醋的需求增長了6%,而康沃爾郡生產的片狀海鹽的銷量則增長了79%。
優質特級初榨橄欖油的需求也增長了15%。盡管橄欖油的價格由于2024年產量驟降而飆升,人們仍對特級初榨橄欖油趨之若鶩。
經歷了疫情幾年的預算緊縮后,消費者似乎愿意在飲食上花更多的錢,把更多預算用于購買面包、油、調料等平價基礎食材。
在這股風潮背后,人們追捧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在社交媒體和新聞報道中,有一個詞語正反復出現,指向消費行為變化背后的集體焦慮,那就是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簡稱UPF)。
1
反超加工食品運動
傳統的營養學關注食物的營養成分(如脂肪、糖、鹽等),卻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食品是如何被加工的?
隨著工業食品的普及,人們發現許多健康問題與食品營養成分的關系并不大,而是加工方式本身導致了飲食行為失控。
2009年,巴西營養學家 Carlos Monteiro首次提出NOVA分類系統,將食品按照加工程度分為四類,最后一類便是超加工食品(UPF)。
?Nova分類系統 圖源:Urban Co-op & FAO
超加工食品,即成分復雜、經過深度工業處理的食品,常常含有乳化劑、增味劑、人造香精等工業成分,保質期長、食用方便,但與原始食材已經相距甚遠。
自2010年代起,多項研究相繼指出,高超加工食品攝入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明顯關聯,可能造成更強的食欲刺激與代謝負擔。
近年來,超加工食品開始進入公共政策與國際討論。2014年,巴西政府修訂其飲食指南,明確建議減少超加工食品攝入,此后,法國、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家也將限制超加工食品寫入健康政策中。
后疫情時代,人們比以往更關注健康,超加工食品的概念也頻繁出現在媒體、書籍、短視頻和消費者測評中。在英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仔細研究食品成分標簽,展開了一場反超加工食品運動。
?討論超加工食品不可不讀的《超加工人群》和《鹽糖脂》。點擊圖片,了解圖書詳情。
在TikTok上,標簽#UPF(超加工食品)下已有超過兩萬條相關視頻,許多博主列出了自己的購物清單,自豪地展示著精心填充的食品儲藏室。
Jason’s酸面包的走紅,顯然也借著這股東風。其品牌銷售總監曾強調:“我們不添加乳化劑、添加劑和防腐劑。這是這個品牌的立足之本?!?/p>
2
吃得干凈,還是吃得體面?
對超加工食品的關注,也促使更多人回歸廚房,而不是外出就餐、點外賣,或依賴預制食品。
Waitrose的年度調查還顯示,55%的消費者更喜歡在家做飯,46%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都下廚,還有不少人在過去一年嘗試了自己在家烤面包、腌蔬菜。
根據食品巨頭金寶湯(Campbell’s)發布的 2025 年第二季度數據,消費者在家做飯的比例達到了自疫情以來的最高水平,所有收入階層在餐飲類別中的消費都有所增加。
疫情期間養成的做飯習慣似乎不僅沒有消退,反而進一步穩固。這樣的轉變刺激了人們對優質基礎食材的需求,也間接造就了橄欖油和海鹽的走紅。相比配料表一長串的預制醬料或零食,消費者更愿意為基礎食材買單。
這樣的興趣轉變,不止落在味蕾上,也悄然延伸到了視覺與身份的層面。
比如,英國各大連鎖超市幾乎都有自有品牌特級初榨橄欖油,500毫升售價約為5英鎊(約48元)。但去年最受矚目的,是一款價格高出三倍的Citizens of Soil橄欖油。
?最近英國流行的橄欖油,品牌名稱Citizens of Soil直譯為“土地公民”。圖源:Citizens of Soil
這個品牌主打再生農業、女性生產者等理念,真正讓它脫穎而出的,是那宛如葡萄酒瓶般的設計感瓶身,以及讓瓶子循環使用的袋裝補充裝。優雅、環保、出片,它似乎滿足了消費者對“好橄欖油”的全部想象,也成為了展示品味的新方式。
《家居與花園》雜志報道稱,如今一瓶設計感十足的橄欖油,正逐步取代紅酒,成為訪友送禮的新選擇。與之類似的還有沙丁魚罐頭。
盡管超市自有品牌售價僅為1英鎊左右,但售價6英鎊(約58元)、包裝時尚的Ortiz黃罐頭依然頗受歡迎。
?包裝精美的Ortiz沙丁魚罐頭成了炙手可熱的單品。 圖源:衛報
精致化改造浪潮似乎蔓延到了廚房的每個角落。從罐頭魚到罐頭豆子,從食醋到食鹽,曾被收納在櫥柜深處、充當背景板的基礎食材正在經歷華麗變身:更漂亮、更有故事感、也更貴。
社交媒體和算法機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根據Waitrose年度報告,18-34歲的人群早已不再依賴傳統食譜,而是習慣于在社交平臺上搜索#今晚吃什么,短視頻和圖文內容正在重塑人們對“該吃什么”的判斷標準。
在與拒絕超加工食物相關的#eating clean(吃干凈點)等熱門標簽下,無數美食與生活方式博主用相似的食材、漂亮的調料罐展示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Tik Tok #eating clean標簽下的視頻。圖源:Tik Tok
3
反超加工食物
也要反思食品工業本身
必須指出, Waitrose 超市主要面向中產消費者。也就是說,對干凈基礎食材的追求,只呈現了少部分社會群體的消費轉向。
對更多人而言,超加工食物仍是價格最低、獲取最便捷的日常主食。英國食品基金會最新數據顯示,健康食品每千卡路里的價格,比不健康食品貴一倍以上。
英國政府建議的一周健康飲食開銷大約每人每天9英鎊(約87元)。對最低收入家庭來說,這意味著花掉可支配收入的45%–70%。因此在現實中,低收入群體每人每天僅花約4英鎊(約38元)購買食物,不到政府建議的一半。
?2005年,美國攝影師Peter Menzel and Faith D’Aluisio走遍全球24個國家,拍攝了30個家庭的日常餐桌。圖示為當年英國家庭一周的食物構成,大部分都是超加工食品。圖源:SciSpace
另外,反超加工食品運動原本是對現代食品工業的反思:拒絕添加劑泛濫,呼吁人們回到食物的本質,最終是為了讓人們吃得更健康、更簡單,也更平等。但在快速商業化的過程中,這場去工業化的倡議,反而加固了一種更隱蔽、更精致的工業化結構。
拿酸面包來說,越來越多的品牌強調天然酵種、不含添加劑,這確實區別于超市里那些“假酸包”,但它們也依賴自動化設備和標準化流程。在包裝和營銷下,它們看起來無限接近手工烘焙,實則仍是在工業體系中找到效率與品牌敘事的平衡點。
此外,超加工食品還沒有通行的標簽和標準,不同群體對NOVA分類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比如Jason’s旗下“全麥恰巴丁面包”和“老虎卷”被開放式食品數據庫Open?Food?Facts歸類為“超加工食品”,就在消費者群體中引起了一些爭議。
?Open Food Facts對兩款Jason’s面包的分類為NOVA4級,即超加工食物。 圖源:Open Food Facts
在缺乏通行標準的情況下,一些品牌為響應消費者對“干凈”“低添加”的期待,迅速將“干凈健康”與限量產地、高級工藝、可持續包裝等元素緊密綁定。就這樣,滿足基礎營養需求的食物,被打造成了更高價、包裝更美、身份感更強的生活方式商品。
在網紅經濟的推波助瀾下,消費者的選擇仍集中在少數“出圈”的產品上。它不僅沒有遠離工業體系,反而以一種更具文化資本的方式,強化了飲食的新消費等級。
?用健康原材料自制無添加月餅,也是一種去工業化的食物選擇。供圖:豆豆
但是,“反超加工”的答案,從來就不是簡單的產品選擇,而是關乎如何平衡食品的成分、標簽與價格,能否建立起清晰透明的“非超加工食品”標準,政府、社區和零售是否愿意協力,支持平價果蔬市集、發展本地農業與社區支持型農業,降低人們獲取本地、最少加工食材的門檻。
它也是關乎食品工業、社會公平與文化想象的系統性議題,需要人們學會識別食材、理解營養、反思消費。
參考資料(上下滑動閱讀)
https://www.theguardian.com/food/2024/nov/30/new-foodie-rules-waitrose-report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4/nov/28/olive-oil-balsamic-vinegar-tinned-fish-waitrose-report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ultra-processed-foods
https://www.johnlewispartnership.media/news/johnlewis/28112024/waitrose-food-drink-report-2024
https://bakeryinfo.co.uk/interviews/how-jasons-sourdough-became-britains-fourth-biggest-bread-brand/704228.article
https://www.standard.co.uk/going-out/foodanddrink/jasons-sourdough-why-is-it-so-popular-b1192642.html
https://www.cnbc.com/2025/06/02/people-cooking-at-home-at-highest-level-since-covid-campbells-says.html
https://foodfoundation.org.uk/news/why-healthy-and-affordable-diets-are-out-reach-many?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foodfoundation.org.uk/publication/broken-plate-2025
https://uk.openfoodfacts.org/cgi/search.pl?search_terms=Jason%27s&search_simple=1&action=process
-這是食通社第727篇原創-
食通社
作者
湯書華
前媒體從業者,現居倫敦的家庭廚子。熱愛傳統市場,關注食農問題。
圖片:除說明外,均由作者拍攝
編輯:澤恩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點擊圖片,閱讀相關文章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