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東的飲食文化,你腦子里第一個蹦出來的是啥?是魯菜八大碗,還是膾炙人口的孔府菜?
但如果單說“吃主食”,相信很多人都會說:“煎餅!”甚至還有人覺得,山東人應該頓頓都是大蔥蘸醬卷煎餅,能吃三十年不換花樣。
其實,山東的主食江湖,可比你想的復雜得多。
要想真正了解山東人的一日三餐,就得跳出煎餅濾鏡,去地頭地角走一走,嘗嘗不同地方的飯桌風味。
山東,不只是煎餅的地盤,而是一塊南北交匯的主食大熔爐。
本土山東人都應該清楚,到了吃飯時間,鍋里蒸的不是白花花的米飯,而是一鍋熱騰騰的饅頭。
大個的、實心的,一咬下去能聽到麥香味砸在嘴巴里,配上醬茄子或一碗咸菜湯,一頓飯就算有滋有味了。
老人常說,吃米飯是填肚子,吃饅頭才頂飽,這話一點不夸張。
有些山東學生說,讀書時,食堂的米飯用的是南方標準的小碗,基本兩口就可以吃一碗。
可是山東人天生胃口大的,一頓得吃上八九碗才能有點感覺,不用大碗吃飯,都感覺對不起胃。
不過山東各地文化也不相同,比如濟寧,那邊人幾乎家家都是吃米飯的。
什么甏肉干飯、豆腐燴飯、燉雞米飯,說他們是吃米長大的,可是一點不假。
那煎餅呢?自然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煎餅的勢力范圍主要在沂蒙山區、泰山腳下那片地界兒。
老一輩的農人最講究,把綠豆面、玉米面、小米面混合,用石磨碾成漿,再鋪到鏊子上烙,有的還得加點蔥花、芝麻。
當地人吃煎餅可不是臨時湊合,那是日常,清早卷個咸菜,午飯加點臘腸,晚飯來個雞蛋煎餅卷大蔥。
有時候出遠門,干脆帶一摞干煎餅,外加一包豆腐乳,那就是一天的口糧。
有位網友跟著朋友去泰安玩,朋友爺爺說,以前上山砍柴、趕集,全靠煎餅管飯,因為它不怕壞、耐咀嚼,吃兩張就能頂半天。
那種粗糧煎餅雖然嚼得牙酸,但帶著一種人間煙火的踏實。
再說說魯北,這片地界堪稱饅頭帝國,武大郎賣炊餅的故事就出自這里。
炊餅其實就是饅頭的祖宗,或者說變體,早些年家家戶戶炊鍋都冒白煙,一次蒸上二三十個饅頭,吃三天五天不帶重樣的。
男人下地干活前抓上兩個夾點咸肉,婦女在家端碗疙瘩湯配上一個,那就是最普通的正餐。
這幾年,燒餅也在這邊火了。酥脆掉渣,里面還可以加雞蛋、火腿、辣椒醬,變成了“燒餅夾一切”的戰斗早餐。
這種主食搭配的靈活性,是北方飲食文化的真實寫照,不講究花哨,但務實、頂餓。
而整個山東最團結的主食,就非餃子莫屬,不管是膠東沿海的漁民家庭,還是魯西北的農戶人家,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朋友小聚,都少不了餃子的身影。
白菜肉的、韭菜雞蛋的、蝦仁三鮮的,講究點的還得用開水和面、涼水煮,軟中帶勁,吃一個少一個。
有人說,山東是南北飲食的分界線,這話不假。
北邊偏向麥食,南邊則吃米為主,中部山區則是煎餅的天下。
這么一來,山東就像個主食博物館,你能吃到南方的軟飯,也能嘗到北方的硬面,還能感受到山區的粗糧香。
更關鍵的是,山東人對主食的搭配有著近乎執念的講究。
煎餅必須卷點東西才算完整,燒餅不能光吃,非得夾菜才過癮;饅頭和米飯呢?
一個講究就著肉吃,一個則要配菜喝湯,你會發現,在山東飯桌上,沒有哪一樣主食是“獨吃”的,都是講究搭配,吃出層次感和幸福感的。
很多外地人初到山東,常常會被一桌子吃食嚇到,怎么主食會這么多多?
答案很簡單,山東人吃飯,主食不是配角,是主角,而這種主食文化,也撐起了山東人骨子里的實在與厚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山東這片土地上,是多種水土共存、主食并行。
這不是某一種食物的勝利,而是一種生活智慧的積淀。
別再用一個煎餅去定義山東人了,那是太小看了這片厚重的土地。
山東的主食,是米,是面,是饅頭,是煎餅,是餃子,是燒餅,是一切能端上桌、填飽肚子、安慰人心的食物。
而它真正代表的,是一個普通人日復一日熱氣騰騰的生活,是山東人實打實的踏實勁和從骨子里冒出來的煙火氣。
這一口主食里,藏著的是整個山東的家常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