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吉吉
整理者:pear
一年前,父親被確診為胰腺癌伴肝轉移,那一刻,我的人生仿佛按下了暫停鍵。陌生而冰冷的醫學術語——導管腺癌、CA19-9、吉西他濱、消融術、放射性粒子……,如潮水般涌入我的生活,成為我們全家的新日常。回首這段與死神拔河的日子,那些在 CT 室外的焦灼等待、化療病房里的輕聲安慰以及家中的點點滴滴,都化作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生命體驗。我們如同夜海中的一葉孤舟,在未知的領域摸索前行,而醫護團隊則是那盞始終不滅的燈塔,為我們指引方向。
1
父親確診胰腺癌,
醫護人員在黑暗中照亮前行的方向
2024年7月,父親因連續幾個月腹部疼痛,來到了北京胸科醫院做檢查,一項項檢查做完,我的心也一點點沉下去,腫瘤標志物1000多的超高數值讓我意識到病情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加糟糕,病理結果出來,鄭華主任看著病理報告面色凝重,單獨留下我,委婉告知我情況不好,可以確定是胰腺癌,建議我去東腫進行會診。第一次聽到“胰腺癌”三個字時,我的頭腦一片空白。診室里,醫生緩慢而沉重的話語,讓我只能捕捉到“晚期”“轉移”以及“生存期”等殘忍的字眼。而父親則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尚不知情。
作為家中獨子,我必須保持冷靜,既不能將病情如實地告訴父親,又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那天回家的路上,我靠在地鐵欄桿上,耳邊是風嘯般的轟鳴,仿佛連思緒都被這聲音撕扯得支離破碎。手指一遍遍滑動著手機屏幕,每一條信息都像一把刀,刺進我脆弱的神經。“胰腺癌”“半年生存期”“晚期”……這些字眼在屏幕上跳動,也在我的心里翻滾。我不敢哭出聲,怕被人察覺,更怕自己一旦開始流淚就再也停不下來。可手機的屏幕還是照亮了我滿是淚痕的面龐,我深切感受到,絕望是多么沉重,它壓得人幾乎無法呼吸。
父親胰腺癌原發病灶有4.5*3.8cm大的腫瘤,伴有多發肝轉移,最大者1.7*1.3cm。從會診專家的講解中,我了解到胰腺癌,號稱“癌王”。可選方案雖然有化療、放療、免疫、靶向藥、抗血管、臨床入組等,但療效因人而異。父親的情況已屬晚期,無法手術,生存期更是不容樂觀。而化療雖相對成熟,但用藥的劑量,相比肺癌要重得多,對身體的要求也更高。如何更好地抉擇治療方案,父親的身體能否吃得消,都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嚴峻的問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在這艱難的時刻,我們遇到了一群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中心鄭華主任團隊根據父親的病情制定了精準的治療方案,12次化療和22次放療。
治療開始后,每一次檢查結果的變化,我都格外關注,腫瘤標記物從最高的2946.45降至了9.13。顯著的治療效果,像是給我們全家打了一針強心劑,給了我們極大的安慰。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每一次化療,都是一次與病魔的艱難抗爭。前幾次化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等副作用接踵而至,我們變著花樣給父親做些營養餐,紅豆粥、營養粉通通安排上,一些油膩葷腥的飲食也全部戒掉。父親本就是樂觀堅強的性格,即便知道了自己身患重病,看到治療有效,他依然可以咬牙堅持治療。
記得第三次化療后,父親明顯消瘦,食欲大減,鄭主任在查房時發現了這一點,立刻采取了積極的治療措施,并細心勸導父親。父親出現癌痛,醫護人員也及時給予止痛藥,緩解父親的病痛。住院期間,胸科醫院的護士們每天早上都會精神飽滿地來查房,和我們打招呼,她們的熱情和朝氣感染著我們,從她們充滿鼓勵的話語中,我仿佛也覺得癌癥似乎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我們依然還有治療的希望。那段時間里,看著父親的狀態越來越好,我無比欣慰,同時也對醫護工作人員充滿了敬意。
3周期化療治療后復查病變較前縮小,鄭華主任拿著增強 CT片,用紅筆在病灶周圍畫圈:“這里可以治療,那里也有機會。”那些紅圈像黑暗中的火把,點亮了我們前行的希望之路。
胸科醫院放療科的醫生有一雙神奇的手。每次定位時,他專注的神情令人動容,仿佛是在雕琢藝術品。二十二次放療,他每次都親自操作,為了減輕皮膚灼傷,他甚至自制了中藥敷料。醫生的專業減輕了患者的身體負擔,父親在放療期間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原本擔心的放射性皮炎等問題都沒有出現,整個過程讓我們感到無比安心與放心,仿佛有他在,一切都有了依靠。
圖片來源:攝圖網
化療和放療方案完成后,腫瘤病灶明顯縮小,并且保持持續穩定,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鄭主任的推薦下,我們前往北京地壇醫院接受介入和消融治療,來進一步控制肝部轉移灶。介入治療當天,我在手術室外等待了整整兩個小時。時間仿佛被拉長,每一秒都充滿煎熬。終于,醫生推開門走了出來,臉上帶著疲憊,卻向我比了個“OK”的手勢。那一刻,我眼眶發熱,終于深刻理解了“懸壺濟世”這四個字背后的重量——那是醫者的擔當,也是生命的托付。
病區走廊盡頭的窗外,我常常看到美麗的日出。陪伴父親的日子里,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寂靜而溫柔的黎明:保潔阿姨輕輕拖地的聲音,營養師認真核對飲食禁忌的背影,住院醫師頂著黑眼圈記錄病程的側臉……在這個精密運轉的醫療體系中,每一個細節都在默默為生命保駕護航。
更令人感動的是,在北京胸科醫院,不僅有精湛的醫術,還有“胸心港灣”這一溫暖的人文品牌服務。從心理疏導到生活關懷,從健康宣教到家屬支持,她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每天來查房時,醫護人員精神飽滿,態度和藹,她們發現心情不好的患者就會陪他們聊天,開導他們,溫柔堅定的話語似是春風拂過心頭,喚醒了我們在心底對抗疾病的力量與勇氣。
那些張貼在病房里的暖心話語、醫護人員溫柔的話語和細致入微的關懷,定期開展的患者關愛活動,甚至是一杯遞到手中的溫水,都讓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溫度。她們不僅照顧著患者的身心,也悄然撫慰著我們家屬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那種溫暖,比任何藥物都更接近“治愈”的本質。
圖片來源:攝圖網
2
每一次的堅持,
都是對生命的深情告白
如今,父親已經治療一年,遠遠超出我們原本的預想,父親的狀態越來越好,我們都覺得他已經創造了奇跡。現在父親堅持用西藥治療,同時在胸科醫院中醫科開了中藥來輔助治療調理身體狀態。每次來復查時,看到醫院走廊上的錦旗在微風中輕輕擺動,背后承載的,正是像我們這樣曾經絕望又重獲希望的家庭的感恩。我常想起那句話:“醫學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一年里,我們不僅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更見證了醫療人文精神璀璨的閃光。
經歷了這種種,更覺人生短暫,健康最重要,我作為兒女,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抽出時間來多陪伴家人。全力配合調整飲食習慣,鼓勵父親堅持治療,配合醫生走好每一個治療節點,與家人一起共渡難關。
我們家的治療經驗并沒有太多可以分享,就是找對醫院和信任的醫生,堅持科學規范化治療,始終不放棄希望。寫下這篇文章,其實是出于最初確診時的經歷,那時候網上搜索,關于胰腺癌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幾乎壓得我喘不過氣。如今看到父親這么好的治療效果,我想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傳遞一些正能量,哪怕我們的經歷只有一個人能看到,也希望能給ta帶來些許安慰。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想告訴各位剛確診的病友和家屬們,我們一定不要被網上那些負面消息嚇倒,而選擇放棄治療。選擇正規的大醫院,堅持科學規范化治療是完全有希望創造奇跡的。堅定信心,相信醫院和醫生,與醫生和家人共進退。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會有希望!
夜深人靜時,我翻開記錄治療過程的筆記本,里面夾著各種檢查單、用藥清單和護工阿姨手寫的飲食建議。這些紙頁承載的不僅是醫療數據,更是一個普通家庭在疾病風暴中的守護。特別感謝主診醫生的精準判斷與果斷治療,護士團隊的溫柔鼓勵與貼心照料,以及所有幕后工作者的默默支持。您們不僅是生命的守護者,更是照亮我們家庭的明燈。現代醫學的偉大,往往不止于技術,更在于那些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們,他們用專業與溫情編織了生命之網。千言萬語難表感激之情,唯愿以最誠摯的敬意,感謝您們用智慧與愛心創造的奇跡。
未來,我們也會帶著這份感動,積極面對生活。而我們能回報的,除了感恩,就是將這份溫暖傳遞給其他仍在黑暗中前行的同路人。如今社會中年人群患癌數量日漸上升,還需要更專業的理論知識普及給大家。希望關于癌癥更多的正能量擴散出來,讓人們接收知識,相信醫療,并且堅定去配合治療。大家一起攜手,心連心,關關難過關關過,相信我們的白衣天使,相信我們自己,未來我們會更好,未來的明天等著我們去創造!加油,我們的同路人!
圖片來源:攝圖網
患者故事征集
歡迎大家進行原創文章投稿,內容需以個人或家人的治療經歷分享為主題,記錄您和家人在抗癌路上的治療歷程。您也可以聯系我們接受采訪,由編輯撰寫您的患者故事。文章全部為匿名發表,一經采用發表后,即可獲得論壇準備的精美禮品一份,并轉贈文章所有打賞。(投稿文章須為原創作品,并且沒有在其他媒體(包括網站、微信公眾號及APP)上公開發表過。)
(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出現姓名均為化名,患者及家屬所提供圖片已經過授權,未經允許禁止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