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那個號稱“宋代不夜城”的水街,最近徹底涼透了。抖音上一個火鍋店老板哭唧唧拍視頻,說自己砸了400萬,現在店里空得能跑馬,桌椅板凳比顧客還多。可4年前剛開業那會兒,這地方火到啥程度?每天10萬人擠破頭,停車得繞三圈,吃飯排到半夜,號稱“西南小江南”。120億砸出來的網紅景區,4年就從天堂跌進地獄,網友說得夠狠:“自作孽,不可活!” 這話難聽,但真相可能更扎心——眉山水街的死,根本不是意外,是所有想靠“網紅臉”割韭菜的景區,都會犯的致命絕癥。
一、從“擠爆廁所”到“空蕩如鬼城”:網紅景區的4年速朽記
先復盤一下眉山水街的“輝煌史”有多魔幻。2020年剛開業那會兒,這地方簡直是現象級頂流。白天看是“清明上河圖活過來”,晚上燈光一亮,亭臺樓閣倒映在水里,穿漢服的小姐姐往橋上一站,隨便拍張照都能刷爆朋友圈。當時游客多到啥程度?官方數據說“日接待10萬人次”,但去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保守估計。本地朋友跟我吐槽:“開車10公里就開始堵車,停車場滿了停路邊,交警貼罰單都貼到手軟。廁所排隊20分鐘起,女廁所門口能排到街對面。”
商家們那會兒賺瘋了。一個賣烤腸的小攤,一天能賣5000根,一根5塊,毛利比茅臺還高。開火鍋店的老板說,開業前三個月,周末翻臺率能到8次,晚上12點還有人排隊等位。房地產公司更得意,拿著水街的火爆當噱頭,周邊房價從6000飆到1.2萬,廣告語寫著“住在景區里,天天逛水街”,房子賣得比白菜還快。
可誰能想到,4年后的今天,水街成了“鬼城”。前幾天我刷到一個本地博主拍的視頻:下午5點本該是飯點,整條街愣是沒幾個游客,燈籠倒是掛得挺亮,可照在空蕩蕩的石板路上,透著一股子凄涼。火鍋店、漢服店、特產店,至少一半關著門,沒關門的也在門口貼“轉讓”,玻璃上的“旺鋪招租”都泛黃了。最諷刺的是那個當初火出圈的“網紅游船”,60塊錢坐30分鐘,現在船上連個船夫都沒有,停在水里像個廢棄道具。
為啥涼得這么快?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不是游客不來了,是被你們自己作死了!”
二、“10元停車費+70元肘子”:把游客當韭菜的景區,活不過3年
眉山水街的死穴,說白了就倆字:宰客。但它不是那種偷偷摸摸的宰,是明著搶,把“一錘子買賣”寫在腦門上。
先說說最讓人惡心的停車費。去過的人幾乎都吐槽:“停車1小時10塊,比上海外灘還貴!”上海外灘核心區停車費也就10-15塊/小時,可人家是寸土寸金的陸家嘴,你眉山一個五線城市的郊區,哪來的底氣?有游客算了筆賬:開車來玩,停車費10塊,吃飯人均100,再坐個游船60,一家三口隨便逛逛就得花400多,比去趟成都歡樂谷還貴。歡樂谷好歹有過山車大擺錘,你水街就看個燈?
再說說吃飯,這才是把游客逼走的關鍵。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東坡肘子”。眉山是蘇東坡的老家,東坡肘子是招牌菜,正常飯店一份也就40-50塊,分量足,軟糯脫骨。可水街的肘子,70-80塊一份,端上來盤子比臉大,肉就中間一小塊,底下全是蘿卜青菜。有游客拍視頻吐槽:“咬一口硬得能硌掉牙,咸味能齁死一頭牛,這哪是東坡肘子,這是‘東坡石頭’吧?”
不光肘子,啥都貴。一碗普通的牛肉面28塊,肉就兩片,薄得像紙;一杯酸梅湯15塊,杯子比巴掌小,喝完還得買第二杯;就連礦泉水,超市賣2塊,水街賣5塊,老板還理直氣壯:“我們這是景區,肯定貴點!”
更氣人的是服務。你價格高就算了,服務好歹跟上吧?可水街的商家是“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態度。有游客說,點菜喊了半小時沒人理,服務員聚在柜臺聊天,催一下還翻白眼:“急什么?沒看見忙著呢?”上菜慢就算了,上錯菜還不承認,有桌客人點了“魚香肉絲”,結果上了“宮保雞丁”,老板說:“差不多一個味,湊合吃吧,退不了!”
游客是來消費的,不是來受氣的。現在網絡這么發達,誰被坑了不發個抖音吐槽?一個人說不好,可能是偶然;100個人說不好,就是必然。有個游客的評論點贊20萬:“我從成都開車100公里來,結果停車被宰,吃飯被坑,服務受氣,回家還得發個抖音提醒大家別來,這400塊花得,比喂狗還冤!”
三、120億搞“面子工程”,卻忘了景區的命根子是“回頭客”
有人可能會說:“景區不都這樣嗎?價格虛高,服務差,全國景區一個樣。”這話不對。真正能活下來的景區,靠的從來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回頭客”。
就說西安大唐不夜城,也是網紅景區,人家火了5年還在火,為啥?因為人家不宰客。大唐不夜城免費開放,停車費5塊/小時,肉夾饃8塊一個,分量足味道好。西安本地人晚上遛彎都去那,游客去了覺得“值”,下次還來,甚至帶朋友來。成都寬窄巷子雖然也被吐槽商業化,但人家至少明碼標價,服務態度好,你買不買都笑臉相迎,不會給你甩臉子。
可眉山水街呢?從頭到尾就沒想過“回頭客”。房地產公司的算盤打得噼啪響:先砸120億搞個“面子工程”,靠免費開放吸引游客,然后讓商家高價宰客,自己靠賣周邊房子賺錢。等游客罵聲一片,水街涼了,房子也賣完了,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爛攤子。這種“撈快錢”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水街的死局。
他們根本不懂,文旅項目的核心是“復購率”。游客來了一次,覺得好,才會來第二次,才會推薦給朋友。可水街的操作,簡直是“把游客往外趕”。有個本地導游跟我說:“我們現在都不敢推薦游客去水街了,推薦一個被罵一個。游客說:‘你是不是收了景區好處?這種地方也敢推薦?’”
更蠢的是,他們把“免費開放”當成了“宰客”的借口。覺得“我景區都免費讓你進了,收你點高價停車費、高價飯錢怎么了?”這種邏輯簡直荒唐。免費開放是為了吸引客流,客流是商家的生命線,結果你把生命線給砍了,這不就是自殺嗎?
四、文旅項目的“作死四件套”:眉山水街全中,全國景區該醒醒了
眉山水街的死,不是偶然,是踩中了文旅項目的“作死四件套”,每個坑都踩得精準無比,想不死都難。
第一坑:只靠“顏值”,沒有“內涵”。水街最火的時候,大家都是去拍照打卡的,可拍照打卡是“一次性消費”,誰會為了拍張照天天去?真正的景區得有文化內涵,比如杭州西湖,有斷橋、雷峰塔,有白娘子的故事,游客去了能感受到歷史和文化,才會反復去。可水街呢?除了仿古建筑和燈光秀,還有啥?所謂的“宋代文化”,就是掛幾個燈籠,賣幾身廉價漢服,連個像樣的文化展覽都沒有。游客拍完照發完朋友圈,就再也不會去了。
第二坑:商家只顧“短期撈錢”,不管“長期口碑”。水街的商家幾乎都是“快閃店”思維:反正景區火不了多久,趁現在多賺點,以后涼了就跑路。所以他們敢漫天要價,敢服務擺爛,反正宰一個是一個。有個賣特產的老板更直接:“我這店租一年20萬,不高價賣能回本嗎?等景區涼了,我早就賺夠錢轉行了。”這種心態下,景區能好嗎?
第三坑:投資方“重營銷輕運營”。房地產公司把錢都砸在了廣告和建設上,抖音、小紅書、微博全平臺推廣,請了一堆網紅打卡,可就是不重視運營。停車場沒人管,廁所臟得下不去腳,游客投訴沒人處理,商家宰客沒人管。他們以為“只要名氣大,游客就會來”,可忘了游客要的是“體驗”,不是“名氣”。
第四坑:把游客當“韭菜”,不把游客當“人”。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水街從老板到商家,骨子里就沒尊重過游客。他們覺得游客就是來送錢的,是“韭菜”,是“傻子”,不宰白不宰。可現在的游客早就不是10年前的游客了,大家見過世面,會用手機,會比價,會吐槽。你把游客當傻子,游客就會用腳投票,讓你徹底涼透。
五、眉山水街的“墓志銘”:所有想靠“割韭菜”活的景區,最終都會死在“鐮刀”下
前幾天看到水街投資方發了個聲明,說要“升級改造,提升服務,重新開業”。網友評論:“別折騰了,120億都打水漂了,再投錢也是扔水里。”
這話雖然狠,但有道理。景區的口碑就像玻璃,碎了就粘不起來了。游客被坑過一次,就會記一輩子,你就算現在降價、道歉、提升服務,人家也不會再來了。因為信任一旦沒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眉山水街的結局,給所有文旅項目提了個醒:景區不是“韭菜園”,游客不是“提款機”,想靠“網紅臉”和“一錘子買賣”撈快錢,最終只會死得很難看。真正的文旅項目,應該像養孩子一樣用心:要懂游客的需求,要尊重游客的智商,要提供實實在在的價值。你對游客好,游客才會對你好;你把游客當傻子,游客就會讓你變成笑話。
最后說句大實話:現在的游客,兜里有錢,也愿意花錢,但人家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要花得值,花得開心。誰能讓游客覺得“值”,誰就能活下來;誰要是敢把游客當韭菜割,誰就等著關門大吉。眉山水街的今天,可能就是某些景區的明天。不信?走著瞧。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