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美國聯邦政府以“保障本土產業安全”為由,正式對中國制造船舶實施“港口使用附加費”,標準為每凈噸50美元。
以一艘20萬載重噸的集裝箱船為例,每次停靠美國港口,船東需額外支付約1000萬美元。這項政策影響深遠,不僅沖擊中美兩國在船舶制造與港口運營方面的利益格局,也直接抬高了全球航運企業的運營成本。
集裝箱貨輪
根據法新社報道,政策出臺后,中國造船企業的新接訂單量銳減68%。此前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75%,如今下降至56%,顯示出國際船東的集體轉向。以日本為例,其最大航運集團已中止與中國船廠的合作計劃,轉為觀望態勢。
而在希臘等傳統海運強國,其船隊中60%以上船舶為中國制造,目前普遍下調租金15%,以緩解因額外費用帶來的經濟壓力。
此次美國精準鎖定“中國制造”在效率、價格與全球海運中的核心地位,但這一舉措是否真正奏效仍存疑。政策的邊際效益與負面連鎖反應,已逐步顯現。
特朗普講話 資料圖
與國內造船業驟然遇冷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韓國造船企業的“逆勢崛起”。韓進重工、三星造船等企業迅速承接大量訂單,全球市場份額在短短數月內從14%躍升至30%。
不少原本依賴中國船廠的船東將訂單轉移至韓國,盡管造價略高,但至少可規避美國政策帶來的額外成本。
然而,這種“替代效應”只是短期現象。美國試圖通過打壓中國造船業來振興本國產業,但現實并不樂觀。
美國造船企業長期依賴軍用訂單,民用船舶制造能力已嚴重萎縮。2025年數據顯示,美國全年僅交付10艘船只,其中多數為拖船與小型補給艦,幾乎無遠洋商用船舶生產能力。
造船廠
更關鍵的是成本與交付周期。目前美國建造一艘集裝箱船的平均成本高達3億美元,是中國船廠的三倍,交船周期更是長達十年,難以滿足船東對資金與時間效率的雙重需求。此外,勞動力短缺、設備老化、配套產業萎縮等問題,使得美國造船業距離復興仍有遙遠距離。
而這項本意為“遏制中國”的政策,也迅速反噬美國自身產業鏈,首當其沖的是農業部門。
美國大豆、玉米等主要農產品依賴海運出口至亞洲,但隨著中國制造船只因附加費退出美國市場,運輸選擇減少,運費大幅上漲。據艾奧瓦州農業協會統計,政策實施以來,農產品出口運輸成本上升20%。部分中西部農民反映,糧食滯銷,倉儲壓力劇增,情況“急如燃眉”。
美國大豆、玉米等主要農產品依賴海運出口至亞洲 資料圖
零售行業同樣受到沖擊。沃爾瑪、亞馬遜等大型零售商的電子產品與家居用品中,超過八成依賴遠東海運供應。運輸成本上升迅速傳導至終端價格。根據美國消費者聯合會監測,2025年上半年消費品平均價格上漲8%。
在這場政策風波中,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全球船東,他們成為政策成本的首要承擔者。
地中海航運公司船隊中約六成船舶為中國制造,年均停靠美國港口超過400次,按現行規定,每年新增成本將達4億美元。
為應對這一變化,該公司已啟動船隊優化方案,包括延長現有船舶使用年限、推遲新船采購,并對租船合同進行全面修訂。
希臘航運集團則采取“訂單調整”策略,取消部分原定從中國采購的新船訂單,轉而尋求非美國航線或中立港口運營,以降低政策不確定性。一位希臘船東坦言:“沒有人愿意承擔這種政策帶來的風險,除非美國提供補貼,否則這顯然不合算。”
遠洋集裝箱貨船
當然,面對美國的這一舉措,我們并非束手無策。
盡管新訂單大幅減少,但由于此前訂單儲備充足,中國造船業整體產能仍保持穩定。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中,中國造船企業手握超過1800萬CGT訂單,交付期延續至2029年,為產業提供了緩沖空間。
與此同時,中國造船業正加速推進結構性升級,綠色船舶成為重點發展方向。在全球碳排放壓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甲醇雙燃料、氨燃料動力等新型船舶技術正成為未來競爭焦點。上海、廣州等地造船企業已推出原型船,并計劃于2025年6月在國際展會上集中展示。
中國造船業正加速推進結構性升級 資料圖
據業內人士透露,包括德國、挪威在內的多家歐洲船東已表達采購意向。一位行業高管指出:“美國的港口附加費雖然打亂了節奏,但也促使我們更快布局下一代技術路線。短期是挑戰,長遠未必是壞事。”
對于美國的這一政策,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信息來源: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美國將征收高額港口費,打擊中國海運主導地位》
法媒報道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