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紅磚老廠房、歷經風霜的舊船塢和高聳的龍門架,一邊是吃得到的煙火氣、喝得出的文藝氛圍、玩得起的青年創業平臺。
江門船廠白天是工業風“露天博物館”,夜晚是年輕人“潮玩夢工廠”。江風裹著咸腥和咖啡香,穿過鉚釘鋼板改造成的書店,掀動一頁頁關于遠航的舊夢。
周華東 攝
江門,這座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城市,素有“中國僑都”之稱,其工業發展歷程如同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工業史。而在江門的工業版圖中,江門船廠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
作為江門市最早的現代化造船廠,從1954年建廠至今,歷經70余年的風雨洗禮,從傳統造船基地到現代船舶制造企業,再到文化產業創意園的華麗轉身,它的每一次蝶變都深深烙刻著江門工業發展的時代印記,折射出江門工業輝煌的歷史。
江門船廠。李樣尊攝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歷經船舶制造業的黃金時代
根據《江門志》記載,清末時期,在江門河上游東炮臺段,有1家萬源船廠,專門修造農艇。5年后,增設1家佑源船廠。爾后,私人辦的船廠在江門河南岸的上沙、中沙、下沙、文昌沙及東炮臺地段陸續出現。1938年,江門河南岸的修造船廠發展到30家,其中位于文昌沙的廣協祥船廠規模最大,而它正是江門船廠的前身。
資料圖片。來源《廣東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1954年,廣協祥船廠被政府接收,改為全市第一家地方國營船廠,取名“江門造船廠”。江門船廠選址于江門水道南岸,廠區河岸線約1公里,這為日后船廠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初創時期的船廠條件極為簡陋,據《江門市地名志》記載,當時“只有18名職工,兩個舊泥塢及一小茅棚”。
作為廣東省航運船舶工業公司屬下的主要船廠之一,江門船廠在計劃經濟時代承擔著重要的船舶制造任務。這一時期,船廠主要生產內河航運所需的各類船只,為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的水運交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資料圖片。來源《廣東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1959年3月27日,江門船廠首次制造一艘44.1千瓦鋼質內河拖輪交付使用,結束了江門不能制造鋼質船舶的歷史。同年7月,江門造船廠更名為廣東省航運廳江門船舶修造廠,建成金屬加工、鑄造等生產車間,具備修理、加工、安裝船舶動力機械設備的能力。
資料圖片。來源《廣東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到改革開放前夕,江門船廠已從最初的小作坊發展成為占地17萬多平方米,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建造出大批內河客船、貨船等。
資料圖片。來源《廣東造船》1994年第2期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經濟,船舶制造業迎來了春天,江門船廠進入生產高峰期。1979年,江門市共有修造船單位4家,全年造船工業總產值1569.76萬元,其中江門船廠占87.15%。
這一時期,船廠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逐步從單一的內河船舶制造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船舶產品轉型,開啟了它的黃金時代。
20世紀80年代,江門市造船工業開始向香港市場出口船舶,首次為香港商人建造4艘1200噸級躉駁船。1983年,江門船廠吸收、消化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設計建造2艘750噸級散裝水泥駁船投入香港市場,填補廣東省造船工業的一項空白,獲得廣東省新產品設計三等獎。同時,船廠設計制造功率312.38千瓦的鋼質沿海拖輪榮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
進入20世紀90年代,船廠技術能力進一步提升,江門船廠為香港制造了10多艘2500多馬力功率的拖船,這也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拖船。
從造船基地到文創園區的華麗轉身
20世紀90年代末,江門船廠乃至廣東船舶制造業經營效益不理想。廣東各地紛紛發展家電、五金等新興產業,船舶制造業告別興旺階段,加上江門河道狹窄及橋梁限制了所造船只的規模,載重超過5000噸的船舶無法在江門河下水,嚴重制約了江門船廠的發展。
1999年,廣東天健集團全資收購原江門船廠,改制成立廣東江門船廠有限公司,改制后致力于船舶制造和鋼結構工程項目開發和拓展,讓船廠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其中,鋼結構工程產品提供給臺山發電廠、香港迪士尼樂園、澳門漁人碼頭等大工程項目,曾建造過“珠水明珠”“花城明珠”“信息時報號”“金舫號”等游船。
2006年1月16日,由江門船廠建造的廣東省第一艘仿古機動木殼帆船——“南海神?廣州日報號”正式下水,該船船長48米、寬12.8米、排水量達625噸,總投資1400余萬元,也是全國第一艘有風帆的現代游船。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全球造船業格局的變化和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造船業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江門市整體工業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制造業比重逐步下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快速崛起。
作為江門工業歷史見證的江門船廠,面臨著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重大抉擇。廠區內那些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船塢、鍛造車間等工業設施,雖已被列入第三批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但在經濟功能上已難以滿足現代造船業的需求。
江門船廠戶外博物館。謝杰華攝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2015年,江門市公布的《蓬江、江海中心城區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將江門船廠認定為三級工業遺產,明確了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這一認定不僅為船廠的保護提供了政策依據,也預示著其未來發展可能的新方向——從工業生產空間轉向文化記憶載體。
2016年,江門船廠迎來了其發展史上最具革命性的轉變。在江門市政府的規劃指導下,這座有著62年歷史的造船基地開始了向文化產業創意園區的華麗轉型,這一過程不僅重塑了船廠的物理空間,更重新定義了它的社會功能和城市價值。
與簡單的推倒重建不同,改造工程特別注重保留船廠的工業風貌和歷史記憶。改造后的園區被命名為“江門船廠1954文化產業創意園”,既點明了其歷史淵源,又昭示了其文化定位。園區巧妙地將工業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如保留的船塢成為最具標志性的景觀,銹跡斑斑的機械設備轉化為藝術裝置,老廠房變身為創意工作室和展覽空間。
2015年,江門市公布的《蓬江、江海中心城區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將江門船廠認定為三級工業遺產。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供圖
華燈初上,來到位于江海區的江門船廠,工業韻味與青春氣息撲面而來。這里聚集了復古文化體驗館、咖啡館、文創店等多種業態,并經常舉辦年輕人市集、音樂派對,這里連片整體改造升級后煥發新的活力,成為年輕人創業就業的新天地。
來源:南方+ 記者 張泳渝 通訊員 江海區文廣旅體局
關注【江海高新發布】
讀懂高新 關注江海
新聞資訊 一手掌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