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漸濃。2025年7月7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懷揣熱忱整裝出發,踏上前往黃岡羅田的調研征程。此次活動以“栗鏈生態,鄉興共富”為核心主題,聚焦當地板栗種植戶,旨在深挖羅田特色產品的產業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
調研首站,服務隊走進黃岡羅田農業智慧園。園區講解員娓娓道來,系統介紹了當地特色產業矩陣,從飽滿的板栗到健碩的黑山羊,從飄香的中醫藥材到多元農產,一幅立體的鄉村產業畫卷徐徐展開。其中,對羅田板栗的解讀尤為詳盡——從品種的豐富特性到標準化生產流水線的精密運作,從傳統銷售渠道的深耕到新媒體傳播的破圈之路,隊員們得以全景式了解這顆“山間珍寶”如何突破地域壁壘,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舞臺。
告別智慧園,調研隊伍來到甫薇山莊。數十畝板栗林依山而植,枝葉婆娑間,飽滿的栗果綴滿枝頭,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種植圖景。隊員們深入林間,俯身察看果實形態,抬眼觀察植株長勢,在與這片土地的近距離接觸中,捕捉最鮮活的第一手種植信息。羅田板栗的譜系如同大地寫就的詩篇:大河岸的毛板栗,色澤如琥珀般溫潤偏黃,入口粉糯回甘,甜度恰如其分;北豐的草板栗,色若凝脂偏白,口感脆嫩清爽,清甜直抵心脾。因生長環境的滋養與品種基因的稟賦,它們在口感與營養的賽道上各領風騷,綻放獨特魅力。
行程最后,服務隊來到三里橋村委會,與村書記促膝長談,探尋板栗產業鏈的運作密碼。從采收時節的篩選到加工環節的匠心,從銷售渠道的拓展到市場波動的應對,書記的講述揭開了產業發展的真實面貌:新冠疫情后,政府對板栗產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但市場需求的恢復仍顯乏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亟待破局;板栗園規模從百畝到兩百畝不等,種植面積穩定,產量可觀,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其經濟價值卻漸顯式微,采摘與去殼環節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成為產業輕裝前行的羈絆;更添挑戰的是,板栗的“黃金收購期”僅有十天左右——早期果實尚處青澀,晚期易受蟲害侵擾,這短暫的窗口期,考驗著產業鏈的協同效率。
如今的羅田板栗產業,呈現出“頭部引領、全局待興”的發展態勢:大型企業憑借通暢的銷售渠道與穩健的經營,為產業筑牢根基;而普通農戶的種植熱情卻因經濟價值走低而漸趨降溫。對此,“板栗采摘+鄉村旅游”的融合模式或為破局良策——讓游客走進栗林,親手采摘體驗農耕之樂,既能為板栗賦予體驗式附加值,又能通過消費場景的重構,減少傳統采收的人力投入,實現效益與效率的雙向提升。
品質保障的難題,同樣牽動著產業的神經。天災與蟲害如同不期而至的考驗,常讓豐收的希望折戟,部分板栗園因此日漸荒廢;更值得深思的是,自然掉落的板栗與人工敲打采收的果實,品質差異顯著,然而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讓依賴自然掉落的采收方式愈發普遍。市場的法則早已證明:唯有堅守品質底線,方能贏得優價回報,這一現實矛盾,亟待找到破解的鑰匙。
此次羅田之行,讓隊員們深刻觸摸到一顆小小板栗背后的生態密碼與富民圖景。從山間栗林的生態守護到產業鏈條的加工創新,從農戶的生計冷暖到集體的發展藍圖,羅田以栗為媒,正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融合之路。作為青年學子,他們既見證了鄉村發展的蓬勃脈動,更親歷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愿這份調研所得能化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微光,照亮羅田板栗的生態價值與富民潛力;更期待更多青年力量扎根鄉土,與這片土地共赴“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明天,讓山間的栗香,飄向更遠的未來。(通訊員 萬佳)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智慧園。 萬佳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板栗園了解板栗的生長狀況。 萬佳 供圖
圖為村書記為團隊成員講解板栗市場情況。 萬佳 供圖
圖為調研結束團隊成員的合照。 萬佳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