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的18名隊員奔赴黃岡市羅田縣,開啟為期四天的板栗產業調研之旅。羅田作為“中國板栗之鄉”,擁有百年種植傳統,現有板栗林面積超50萬畝,年產量穩定在8萬噸以上,是當地農戶的“搖錢樹”。此次調研源于服務隊對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關注,隊員們希望通過走訪一線,挖掘產業發展中的創新實踐與現實困境,為產業升級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出發前,團隊已查閱羅田板栗產業相關的政策文件、學術研究等資料,確定了從種植端、加工端到銷售端的全鏈條調研方向。
調研首站抵達大別山農業智慧園。園區總經理李女士熱情接待了隊員們,詳細介紹了科技在板栗產業中的深度應用。在智能管控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片區的土壤濕度、空氣溫度等數據,李女士指著屏幕說:“這些數據來自田間的傳感器,系統會自動分析并發出灌溉、施肥指令,讓板栗種植更精準,每畝能節省30%的水資源。”在精深加工車間,隊員們看到自動化生產線正將板栗加工成板栗醬、板栗蛋白粉,李女士介紹:“我們開發了15種深加工產品,最貴的禮盒裝板栗仁每斤售價達68元,是鮮板栗的10倍多,去年銷售額達1200萬元。”此外,智慧園還打造了線上“板栗商城”,通過直播帶貨,單場最高銷售額突破50萬元,拓寬了銷售渠道。
離開智慧園,服務隊來到駱駝坳鎮的板栗種植園。此時的板栗園郁郁蔥蔥,飽滿的栗苞在枝葉間若隱若現。有著20年種植經驗的張大爺正忙著給板栗樹除草,他向隊員們展示了手中的“秘密武器”——便攜式土壤檢測儀:“這東西輕輕一插,就知道缺啥肥,比以前憑經驗施肥科學多了,今年的板栗個頭明顯比去年大。”隊員們注意到,果園里還鋪設了防草布,張大爺解釋:“這布能抑制雜草生長,還能保水保肥,一畝地能少打3次農藥,種出來的板栗更綠色健康,收購商搶著要。”他還告訴隊員們,村里的板栗種植合作社統一組織培訓、統一采購農資、統一聯系銷路,讓大家種得省心、賣得放心。
調研的最后一站是三里橋村委會。村主任鄭主任召集了種植戶代表、合作社負責人、電商從業者等開展座談交流。鄭主任介紹,全村板栗種植面積達1200畝,去年帶動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但也面臨一些難題:“一是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種板栗的基本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二是板栗儲存難度大,每年都有不少因為儲存不當壞掉;三是品牌影響力不夠,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羅田板栗的好。”從事板栗電商銷售的小吳則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通過拼多多、淘寶等平臺賣板栗,雖然有一定銷量,但物流成本高、包裝損耗大,制約了發展。”隊員們認真記錄大家的發言,并就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降低物流成本等問題與大家展開熱烈討論。
經過四天的實地調研,“志遠”志愿服務隊對羅田板栗產業有了全面了解:科技賦能讓產業發展有了新動力,綠色種植提升了產品品質,但勞動力短缺、品牌建設不足等問題仍需解決。接下來,隊員們將整理調研資料,撰寫包含“建立青年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等建議的調研報告,并計劃聯合學校相關專業師生,為當地開展電商運營培訓,助力羅田板栗產業更好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隊員聽講解員介紹羅田板栗罐頭。 張曉曼 供圖
圖為隊員聽講解員介紹羅田板栗罐頭。 張曉曼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于智慧園處的合影。 張曉曼 供圖
圖為隊員們體驗板栗的采摘過程。 張曉曼 供圖
圖為三里橋村干部與隊員們開展板栗發展座談會。 張曉曼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