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過去24小時內,特朗普宣布與三個中國鄰國達成貿易協議,外界本以為是關稅威脅,但日本的名字一出現,情況變了。
三個鄰國相繼簽約,特朗普興奮不已,迅速向中國攤牌。
到底發生了什么?
日本還是撐不住了
特朗普這次的貿易談判,真是讓人感到驚訝。
菲律賓、印尼和日本,這三個國家的態度和結果完全超出了預期。
首先,菲律賓這事兒其實早有端倪,特朗普一宣布對菲律賓加征20%的關稅,菲總統馬科斯立馬飛到華盛頓,趕緊和美國談判。
看起來,特朗普的確讓步了一點,給了菲律賓19%的關稅,而菲律賓對美的出口則免征關稅。
看似讓步了一點,可馬科斯回國后該如何交代,還是個大問題。
同一天,特朗普還和印尼達成了類似協議,美國對印尼也征收19%的關稅,而印尼對美則免稅。
印尼還得從美國買50架波音飛機和大量能源、農產品,算起來,印尼可真是被壓得不輕。
這項協議,看似是雙方達成的共識,實際上,印尼不得不承擔了很大壓力。
最讓人意外的,還是日本,原本大家都以為,作為美國的老盟友,日本肯定會在這場談判中大打折扣,但沒想到,特朗普的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顯示,日方在這場談判中的妥協程度簡直出乎意料。
特朗普宣布,原定25%的關稅,最終降到了15%,看似是日本獲得了便宜,實際上,這背后可不是那么簡單。
日本政府要拿出5500億美元的投資,用來支持美國的基礎設施計劃,而這筆資金,將通過日本的養老金基金進入美國市場。
也就是說,實際上日本民眾的養老金成了特朗普的“救命錢”。
為什么日本會在這場談判中做出如此巨大的讓步?其實,背后有日本國內的政治危機。
日本剛剛經歷了參議院選舉的失敗,民眾對經濟疲軟的不滿導致政府的執政地位動搖。
特朗普趁機把貿易談判和日本的內政問題綁在一起,迫使日本政府做出了讓步。
菲律賓、印尼和日本這三國的“妥協”看似各有不同,實則都為美國“讓道”。
尤其是日本,這一筆“經濟贖金”的支付,不僅讓特朗普得到了他想要的,還可能成為他未來與其他國家談判的模板。
不過,大家普遍認為日本一直是美國的跟隨者,緊隨其后,支持美國的立場。
然而最近我們得知,日本石破茂政府在過去三個月內與特朗普的立場存在分歧,并明確表示不愿再被美國當作傻子對待。
但如今,政府又重新選擇妥協,向美國讓步,這其中究竟是發生了什么呢?
日本對美國的態度轉變
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忠實盟友,從二戰結束后,日美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不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領域。
對美國來說,日本不僅是亞太地區的重要支點,更是全球事務中的堅定支持者,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然而,特朗普再次上臺后,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發動了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不僅對中國,還對自己的盟友日本揮起了關稅大棒。
美國宣布對日本商品加征24%的關稅,結果日本的汽車產業等領域受到了嚴重沖擊。
剛開始雖然其他國家像歐盟已經開始反擊,但日本卻表現得異常低調。
首相石破茂甚至公開表示,雖然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擾亂全球經濟秩序,但日本不會反擊,更不會拿手中的美國國債作為談判籌碼。
這一表態讓人感覺日本像是低頭了,尤其是在特朗普這種強硬的關稅政策面前,石破茂似乎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意思。
這也讓美國更加自信,認為日本無論如何都會妥協。
然而特朗普政府揚言將進一步提高關稅,而日本卻展現出了出人意料的硬氣。
原本大家都以為日本會繼續低頭,結果石破茂展現了強硬姿態,顯然不再愿意做那個隨時被“提款”的角色。
為什么日本突然敢與美國硬碰硬?原因很簡單,背后關乎著日本經濟的生死存亡。
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總額達到1171億美元,占對美出口的34%,這對日本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若美國全面加稅,日本每輛車出口成本增加4000美元,整體GDP可能損失870億美元,這對日本來說簡直是致命打擊。
更糟糕的是,鋼鐵和鋁制品出口也在下滑,相關產業甚至已經影響到造船和機械等領域,后果不堪設想。
再加上國內的政治壓力,石破茂的支持率急劇下滑,他別無選擇,只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硬氣,否則自民黨將面臨更大危機。
更讓人驚訝的是,面對這些壓力,日本還拿出了1.13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這一“王牌”,在今年6月突然拋售500億美元美債,幾乎是在向美國發出警告,表明日本不再單純依賴美債談判。
除了拋售美債,日本還加速了產業布局的轉型,啟動了“供應鏈韌性強化計劃”,計劃到2025年年底前將30%的關鍵零部件生產從美國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
尤其是在汽車產業方面,日本通過這種方式避免了美國的關稅,降低了生產成本,幾乎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目標。
看得出來,日本已不再甘心做美國的“提款機”。
特朗普對中國攤牌
不過日本之前對美國態度堅決,結果最后卻成了三個國家中最令人意外的妥協者。
更重要的是,日本對美國的戰略依賴,比菲律賓和印尼還要深得多,美國的軍事基地和技術合作,都讓日本不敢輕易與美國對著干。
而且那5500億美元的投資,看起來是“創造了數十萬個工作崗位”,實際上不過是日本資本再次給美國市場輸血,等于是給自己經濟打了個“經濟贖金”的針。
簽完協議后,特朗普又在白宮放話,提到“多國邀請訪問”以及“可能不久后訪華”,這種言辭表面看像是外交辭令,但其實是特朗普式的套路。
他用這種方式來抬高自己的姿態,為下一步的談判爭取更多籌碼。
美媒都猜測,訪華計劃早就定了,但特朗普需要營造出中國并不是唯一選擇的假象,來掩蓋美國在貿易戰中的困境。
而且,這次的第三輪中美談判議題曝光了美國財政部的焦慮:中國已經開始通過人民幣結算,繞過SWIFT系統購買伊朗和俄羅斯的石油。
美國的“石油美元”霸權看起來要岌岌可危了,菲律賓、印尼和日本的妥協,或許讓特朗普短期內看起來很風光,但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長期下來,恐怕不會穩得住。
菲律賓怎么向民眾交代,19%的關稅換零關稅的賠本生意?印尼采購的波音飛機,是否會占用本國航空業的市場空間?這些問題都可能埋下反彈的種子。
對于中國而言,周邊國家的變化需要警覺,但更重要的是抓住這些國家背后的經濟脆弱和安全依賴。
東南亞產業鏈與中國捆綁日益緊密,而日本則陷入了選邊的困境。
中國若能通過區域合作提供更穩定的替代方案,這些協議的象征意義或許比實際效果更重要。
而中國掌握的“非對稱反擊”能力,使得美國的關稅政策無法輕易得逞——中國可以精確反擊美國的農產品市場;
特朗普股市上揚時,中國持有的美企債券足以攪動美國的流動性。
這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正是菲律賓等國家所缺乏的核心競爭力。
短短24小時內簽下三國協議,特朗普似乎贏了面子,但背后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美國財政赤字因關稅大增,而中國拋售美債的步伐沒有停止,盟友們的妥協不過是權宜之計。
美國優先政策成了盟友割肉的代價,繼續下去,關稅能否持續,成了大問號。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