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觀察身邊的孩子,會發現:
有些孩子,從小就特別讓人省心。寫作業不用催,見了陌生人敢打招呼,遇事也不慌不忙,自己能處理。
也有些孩子,離不開爸媽半步,做什么都要人陪著,遇到一點小麻煩就哭鼻子,連交朋友都要爸媽幫忙。
我們難免會疑惑:“難道,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
其實,孩子變成什么樣,和他從小被“如何被愛”有很大關系。
這3種“愛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看看你是哪一種呢?
一:多讓孩子“自己來”
早上送娃上學時,我經常能在小區看到這樣的場景:
媽媽拎著書包,一邊往前趕一邊催促說:“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而小男孩拖拖拉拉走在后頭,看上去,一點兒也不著急。
不過,我也經常能看到另一個女孩,自己背著小書包,蹦蹦跳跳往前走,鞋帶松了,她蹲下,自己慢慢地系好。
媽媽沒有急著幫忙,只是在一旁耐心地等她。
這兩個孩子的區別,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來:一個習慣了被照顧,一個習慣了自己動手。
很多家長都覺得:“他還小嘛,做得慢我幫一下,錯了我糾正一下?!?/p>
但這種“順手幫”,久而久之,會變成“習慣性包辦”。
飯要喂、衣服要穿、玩具要收……孩子從來不動手,自然也不覺得這些事情“和自己有關系”。
等他長大后,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可能是:“怎么辦?我不會,我不敢?!?/p>
所以,我們別怕孩子慢,別怕他們出錯。
不會穿衣?可以教,但別搶著幫;
打翻水了?別急著擦,問問他“該怎么辦”;
作業卡住了?先讓他講講思路,再一起想辦法。
我們多讓他試,他慢慢就會知道:原來我也行。
這樣,他的自信就慢慢生長出來了。
二:少一些催促
我身邊有很多家長,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快點!”
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跳繩了嗎?單詞背了嗎?
我們越催促,孩子越拖拉,最后雞飛狗跳,誰也不開心。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他真的“懶”嗎?
其實不是的。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人只有在自己有選擇權的時候,才會真正愿意投入。
如果孩子一天到晚,都在被我們安排“快點做這個、快點做那個”,他就會覺得,自己一點選擇的權利都沒有。
而為了爭取選擇權,他就表現得“拖拉”、“磨洋工”、“發呆”。
我們平時若能將一部分選擇權還給孩子,他反而愿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比如寫作業,我們不說“現在就去寫”,而說:“你是想先玩十分鐘再寫,還是寫完早點玩?”
有了這樣一個選擇的空間,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因為這是他“自己決定的”。
慢慢地,他就會從“我必須做”變成“我愿意做”。
三:多看到孩子的“努力”
每次考試一結束,我們第一句話,通常是:“考了多少?多少名?”
如果分數高,我們就很開心:“不錯嘛,下次繼續保持。”
若分數低,我們就開始挑錯:“是不是又粗心大意了?我說了多少遍要仔細點,你就是不聽!”
這些話聽多了,孩子會以為:“爸媽愛不愛我,全看我考得好不好。”
考得好,他才是好孩子;考不好,他就不值得爸媽愛。
可誰不是在錯誤里成長起來的呢?
孩子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我成績好”,而是“我遇到難題也不怕,我愿意試”。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種說法:
孩子考得好,我們可以說:“這學期你幾乎每天都會自覺完成作業,真是太棒了!”
孩子考得不好,我們也能說:“我看你寫作業時,有些題雖然錯了,但思路比以前清晰多了。”
我們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只盯著那個分數,孩子也會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上。
慢慢的,他就會越來越努力,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會變得優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