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一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北京燃油車徹底禁入網約平臺”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雖然各大主流媒體后續下架了這則消息,但關于“要不要禁止燃油車進入網約車行業”“用燃油車跑網約車的時代已經過去”等相關討論卻不絕于耳。
有朋友問我怎么看待,這條新聞是不是假新聞?未來網約車100%新能源化是大趨勢嗎?我談了三點看法。
01
北京市未來必將禁止燃油車
進入網約車行業
“北京燃油車徹底禁入網約平臺”的消息雖然未經證實,且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網約車分會已經刪除了源頭消息,但北京市確實在大力推進網約車新能源化。
舉例說明如下:
北京豐臺區在《推進美麗豐臺建設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5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中提到“新增和更新的巡游出租車(個體車輛和社會保障車輛除外)為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年底前巡游出租車基本實現電動化。鼓勵新增和更新的網約車為新能源車。”
北京大興區在《大興區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5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中也提到“新增和更新的巡游出租車(個體車輛和社會保障車輛除外)為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年底前巡游出租車基本實現電動化。鼓勵新增和更新的網約車為新能源車。”
北京其他區,大多也印發了類似的通知。很顯然,這是全北京市的規定,鼓勵網約車新能源化已經成為了共識。
或許有人會說,鼓勵網約車電動化并不意味著禁止網約車燃油化。不過,按照政策愈發趨緊的大方向,北京市主要地區在后續必然禁止新的燃油車進入網約車行業。
這一點,幾乎100%可以確定!
當然,這個過程會分兩個階段,前期禁止的是增量,后期再禁止存量市場。
02
“禁止燃油車跑網約車”
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就我的走訪觀察來看,包括北京在內全國絕大部分省市甚至比較偏遠地區的鄉鎮,新能源網約車已經占據了絕大比例(一二線城市普遍超過90%,其中純電遠大于混動),燃油車在市場這只無形手的“干預”下,已經越來越少。
從收入層面來看,純電網約車司機的收入也高于混動,而混動收入高于燃油。以寧波為例,雙燃料和純電動出租車月均純利潤分別為7072元和8208元;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網約車月均純利潤分別為7083元和5968元。
況且,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各省市,正在大規模建設基礎充電設施,加油站相比充電站的便捷性正在喪失。
我在《下沉市場走訪:充電設施加速普及,這才是國運級的基建》一文中提到過,過去兩年,中國建造的充電樁設施,要比過去累計建設的都要多。在很多極為偏遠的村鎮地區,也能看到國家電網以及第三方品牌覆蓋的充電站。
網約車司機在低谷時段充電,很多時候一公里成本可以控制在0.1到0.2元,成本優勢遠遠大于燃油車。
在各種利好因素疊加下,用新能源跑網約車遠比用燃油車跑網約車賺錢。
在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用燃油車跑網約車,相當于做公益了。
所以,未來即便“禁止燃油車跑網約車”這樣的政策真的落地,也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03
市場自然淘汰
VS
行政手段“迎合”
既然市場就是一只無形的手,那應該尊重市場的力量,還是用行政手段“迎合市場力量”,我持有保留意見。
在出行領域,過去多年,各地用行政手段“迎合市場”的案例時有發生。以太原市為例,2016年,太原市抓住出租車集中到期更換的機遇,開始全面投放純電動出租車。到2016年底,太原市城六區8292輛出租汽車全部更換為純電動車,成為全球首個出租車純電動化的城市。
以西安為例,西安市在《關于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 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決定》中提到,到2024年,現存非純電動出租車(含網約車)完成淘汰或退出。
成功的行政干預往往是“順勢而為”,既尊重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的技術趨勢,又通過政策解決市場自身難以克服的瓶頸,最終實現“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協同發力。
在我看來,現在的北京市,正是尋找這種“順勢而為”的平衡。通過對新能源汽車加大補貼、提升充電場站密度、優化管理運營等等方式,讓廣大從業者主動放棄燃油車而選擇新能源車。
可以預計,在不遠的未來,等到一個臨界點(比如新能源網約車占比接近100%),北京順勢進行政策下發,讓行政力量成為市場創新的催化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