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苗 劉志坤 實習生 劉逸菲
近日,廣東省佛山市通報一起由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引發(fā)廣泛關注。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衛(wèi)生健康局23日通報,截至2025年7月22日,順德區(qū)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934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zhèn)、北滘鎮(zhèn)、陳村鎮(zhèn),均為輕癥病例。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亞南部首次被發(fā)現。該疾病并非新發(fā)傳染病,中國內地首例輸入性病例于2008年出現在廣州,此后云南、福建等地也曾有類似輸入性病例報告。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是什么?表現癥狀如何?
“這種疾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山東省立第三醫(yī)院醫(yī)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副主任醫(yī)師閆琳表示,蚊子分為按蚊、庫蚊、伊蚊三類,只有被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才可能感染發(fā)病,這是患病的主要誘因。
記者通過查詢了解到,基孔肯雅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有包膜。病毒不耐酸、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殺滅病毒。
在癥狀表現方面,閆琳醫(yī)生介紹,感染基孔肯雅熱后,患者主要會出現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伴隨劇烈的關節(jié)疼痛。由于人群普遍易感,無論老人、孩子還是成人,被帶毒伊蚊叮咬后均存在發(fā)病可能。
從地理分布來看,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布和發(fā)病季節(jié)與媒介伊蚊有關,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qū)、東南亞地區(qū)、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qū)的熱帶或亞熱帶區(qū)域呈地方性流行。閆琳稱,山東尚無輸入性和本地病例,感染風險較小。熱帶流行地區(qū)旅行者增多以及伊蚊的存在和棲息地的擴展,出現輸入病例及引發(fā)本地感染的風險有所增加。
廣東省疾控提醒,目前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也無疫苗可預防。那該如何預防基孔肯雅熱?
“最主要的是防蚊。”閆琳建議,可使用含避蚊成分的驅蚊噴劑;若需要前往疫區(qū),則應盡量穿著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室內則通過安裝紗窗、使用蚊帳等方式阻斷蚊蟲叮咬。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