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城區,光明街以南、七一南路西側,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正是市重點工程忻州長城博物館(園)的“成長主場”。作為太忻一體化建設忻州板塊的關鍵文旅項目,這座承載著長城文化記憶的建筑,正以“加速度”推進建設,即將成為忻州一張文化新名片。
項目“輪廓”初顯:192畝土地上的文化“新坐標”
站在工地旁遠眺,博物館主體已展露雄姿:地上三層建筑高24.75米,地下一層空間開闊,總建筑面積31607.79平方米。這座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擔綱規劃、北京城建集團負責主體施工的“文化地標”,不僅包含陳列展覽、藏品研究、管理服務等功能區,更配套了綠化景觀、停車場等園區設施,以總占地面積192畝的“博物館+園區”格局,將文化展示與休閑體驗有機融合。
項目建設的“高規格”同樣引人關注:從負責施工圖設計的中外建華誠,到承擔展陳工程的“老匠”廣東省集美設計,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行業頂尖智慧;6.96億元的總投資中,5.44億元“砸”向工程建設。真金白銀的投入,為項目品質筑牢根基。
施工“節奏”鏗鏘:從地基到展陳的“時間線”
走進工地,機器轟鳴聲與施工人員的協作聲交織成曲——這里的每一寸進展,都緊扣著“文化工程”的時間刻度。
2021年12月,地基處理工程率先啟動,歷時7個月完成;2022年9月,博物館主體及室外工程施工接力,歷經近兩年攻堅,于2024年7月基本收尾。如今,主體建筑已脫去“腳手架外衣”,露出利落的輪廓;地下一層空間里,未來將成為“沉睡”千年的長城文物“安家之地”。
更令人期待的是展陳工程的推進:2024年7月15日完成招標,2025年2月27日展陳方案塵埃落定,目前現場已進入“精雕細琢”階段。“我們正對照方案調整展線布局,確保每一件文物都能‘講好’長城故事。”現場負責人高云飛介紹,預計在10月底,這座“會說話的長城博物館”將基本完工。
未來“畫卷”鋪展:從“文化容器”到“精神地標”
“忻州是山西長城遺存最多的地區,建這座博物館,就是要讓長城文化‘活’起來。”項目相關單位法人鄭驍彬的話,道盡建設初心。
作為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的重要載體,忻州長城博物館(園)的“使命”遠不止于展示:它將是面向全社會的中華文化教育基地,用文物、場景復原講述長城的歷史脈絡;是長城研究的“智慧中樞”,為文物保護、文化傳承提供學術支撐;更將是市民休閑的“文化客廳”,園區里的綠地、步道,將成為人們“近觀歷史、遠享綠意”的好去處。
“等開館了,我要帶著孫子來,看看展柜里的長城磚,聽聽咱們老祖宗的故事,親身感受歷史文化的脈絡。”附近居民張大爺的期待,道出了這座博物館的“民生溫度”。
從一片空地蛻變為文化地標,從施工藍圖到實景呈現,忻州長城博物館(園)的每一塊磚瓦都鐫刻著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待金秋十月揭開“面紗”時,這里必將成為“觸摸長城、讀懂中國”的新窗口。(喬龍飛)
來源:忻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