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三十二年的夏天,臨安城熱得像口蒸鍋。56歲的趙構在紫宸殿甩出一道詔書,說自己是"年老倦勤",要把皇位傳給養子趙眘。這話聽著體面,可朝堂上下沒人真信——皇帝權傾天下,誰會嫌累?
要說趙構退位的真因,還得從他選繼承人的手段說起。他這輩子沒親兒子,唯一的孩子3歲就夭折了。
按說該從太宗一脈挑,他偏選了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瑗和趙璩。為啥?太宗一脈離皇位近,兵權也重,太祖后代偏遠,用起來更安心。
選太子那出戲更絕。他讓20個宮女去服侍兩個候選人,10個給趙瑗,10個給趙璩。幾個月后召回來驗身,趙瑗的10個全守著貞潔,趙璩那邊卻全破了。
這事兒傳開,朝臣們心里門兒清:趙瑗能忍,趙璩貪色,誰當皇帝更穩當?
后來趙瑗改名趙眘,就是后來的宋孝宗。可趙構不急著退位,非要等完顏亮南侵才"識趣"地讓位。
當時金兵壓境,他主張議和,岳飛、張浚卻硬扛著打了勝仗。一個怕事的皇帝,贏了仗反而臉上掛不住——他不想承認岳飛是對的,更怕孝宗上臺后嚷嚷著北伐復仇,索性退位躲清凈。
退位后的趙構,日子過得比當皇帝還滋潤。他搬進了秦檜的舊宅,改名叫德壽宮。
這宅子有多大?臨安北城一整塊地,宮墻高聳,后苑里堆著假山,引著西湖水建池塘,亭臺樓閣全照著蘇軾的詩刻。孝宗還讓人造了座"飛來峰",連石頭縫里的苔蘚都和真山一個樣。
錢更是沒少花。他每月領4萬貫生活費,相當于現在幾百萬。淳熙三年過生日,孝宗送了五萬兩銀子、五千匹絹布、五萬貫錢,還有兩百個綠油匣裝禮物。
淳熙八年他75歲,孝宗又獻上金酒器兩千兩、銀三萬兩、會子十萬貫。這些錢堆在德壽宮的內庫里,連管賬的太監都嘀咕:"比國庫還闊氣。"
吃穿用度也講究。他偏愛臨安街頭的小吃,李婆婆的雜菜羹、賀四的酪面、臟三的豬胰,連"戈家甜食"都專門送進宮。
有次他點名要翡翠鸚鵡杯喝酒,這杯子是宣和年間西域進貢的,他說"可以屑金",把官員嚇得直冒汗——這哪是喝酒,分明是顯擺皇家排面。
可別以為他真不問政事。隆興和議前,孝宗想北伐,他沒點頭,事兒就黃了。
孝宗想給岳飛平反,他嘴上不說,心里擰巴——真翻案了,他當年發的十二道金牌算怎么回事?
有次他微服去靈隱寺,碰上個假和尚,原是地方官被貶來的。他隨口說了句"我給你求情",轉頭這事兒就辦了。誰說他不干政?他是挑著事兒管。
就這么享了25年福,81歲的趙構突然栽了跟頭。淳熙十四年九月,他吃完早飯突然中風。御醫們輪番上陣,今天開"蝎稍湯",明天換"人參湯",后天又改成"牛黃清心丸"。
藥方換了十幾種,御醫換了四撥,他一天拉幾十次,最后脫水脫得只剩把骨頭。
從發病到咽氣,整整折騰了33天。宮人哭成一片,孝宗守喪三年。
可這結局,對一個活到八十的太上皇來說,是不是太憋屈?
沒死在戰亂里,沒栽在權斗中,最后竟死在一碗藥上——藥方換來換去,沒人敢拍板,就這么耗死了。
你說他這一輩子,躲過靖康之恥,當上皇帝,選了繼承人,享盡榮華,最后卻死在醫療事故里。這結局,像不像他的人生?前半生算計著活,后半生算計著享福,可算來算去,到底沒算過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