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60歲成了人生的分界線。
很多老人過了60歲后,好像瞬間被社會拋棄了,不是他們不想干活,而是沒人再愿意雇他們。
雖然他們的身體還沒垮,腦子也清醒,可市場就是這么現(xiàn)實,年紀一大,就等于無用。
可問題是,他們又不像城里人那樣,有養(yǎng)老金可以靠。
當年他們交公糧,養(yǎng)活城里人,如今卻像被遺忘在角落里一樣,靠自己一點點熬過晚年。
有位網(wǎng)友說,前些天他回老家,路過村頭那塊荒地,看到有人蹲在地上拔草。
當時太陽毒得像火,地面熱得冒煙,網(wǎng)友走進一看,拔草的人,竟然是鄰居的一位長輩。
雖然他已經(jīng)72歲了,可還是舍不得讓那塊地荒著。
他說:“我種點紅薯、玉米,不求賣錢,只是為了到時候餓了,還有口東西填肚子?!?/p>
這位鄰居只有一個女兒,還嫁去了外地,幾年才回來一趟。
平常就老人一個人守著老房子,冬天靠柴火,夏天靠風扇。
他的日常生活,就是靠種地、喂幾只雞維持著。
村里人提起他,都說一句:“他是那種靠自己硬撐的。”
其實在農(nóng)村,這樣的老人并不少。
不是他們不想靠子女,而是子女早已各自成家,身不由己。
也有的一分錢都寄不回來,老人多說一句,就怕引來嫌棄。
不過,也有些老人,日子過的稍微好一點。
有些老人,家里子女有出息,雖然不在身邊,可是孩子都會按時寄錢,也許數(shù)額不多,可是足夠老人日常開銷。
不過,即便如此,這些老人也從不會閑著。
他們每天五六點起床,挑水、掃院、割草喂雞,一樣不落。
他們常說:“人不能閑,一閑就病。”
但這種“好命”的老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F(xiàn)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家家都有難處。
你不能要求月薪只有三五千的子女,每個月還給家里寄上一千塊養(yǎng)老。
更何況,還有人自己都在吃網(wǎng)貸、還房貸和養(yǎng)孩子。
而沒兒沒女、孤身一人的老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的日子更加艱難。
一位博主分享說,他們村里有一戶人家,老太太80多歲,走路都吃力了。
老太太的老伴早些年去世了,唯一的兒子五十多歲,還是個光棍,整天在村里游蕩,不干正事。
母子倆靠著政府低保和鄰里接濟,才勉強維持日常生活
前年冬天特別冷,老太太發(fā)高燒,兒子竟然還在外面喝酒。
等村干部上門時,老太太已經(jīng)迷迷糊糊了。
送到鎮(zhèn)上的診所后,雖然人救回來了,但回家后整整一個月都沒說話,眼睛也不再亮了。
再后來,老太太去世了,兒子連喪事都辦不起,還是村里湊了錢給她料理的后事。
有人說,她是被凍死的,也有人說,她是被生活逼走的。
在農(nóng)村,一個老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沒依靠。
過去的人總說,養(yǎng)兒防老。
可在今天的農(nóng)村,這句話對不少老人來說,只剩下一種安慰。
他們曾經(jīng)拼命勞作,蓋了房子、種了地,養(yǎng)了幾個孩子。
可到頭來,等來的不是安穩(wěn)養(yǎng)老,而是孤獨和凄涼。
有些老人身體還行,就靠種點地、養(yǎng)幾只雞,靠天吃飯。
有些人沒了勞動力,只能在床邊坐著望天,心里默念別生病、別摔跤。
因為一旦倒下,就沒人扶得起。
你說他們沒有貢獻嗎?他們年輕時上山砍柴,下地插秧,交公糧、修水渠,一年四季都在為生活拼命。
可等他們老了,卻沒有一套社會保障能真正兜住他們。
有人說,現(xiàn)在國家有新農(nóng)保。
但仔細一看,有的人一個月也就七八十塊錢,連一袋米都買不起。
養(yǎng)老這件事,在城市可以靠制度,但在農(nóng)村,很多時候還得靠命。
一個社會的文明,不在于城市建得多高,而在于它是否記得那些老去的人。
農(nóng)村老人并不是等死的一群人,他們曾為社會種下糧食、養(yǎng)育子女,是支撐起一個時代的根基。
他們值得被看見,被善待,被托底。
也許制度不可能一夜之間完善,也許子女有時也難顧家。
但最起碼,我們應該承認這個事實,他們的晚年,不應該只靠一畝三分地和幾只雞。
讓他們老有所依,不再是“靠天吃飯”,才是一個社會真正成熟的標志。
因為,每個人都會變老,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