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狂轟上萬枚導彈,烏克蘭的炮彈卻越打越多,普京深夜摔碎情報文件
克里姆林宮最新復盤出爐:敵人不姓烏,姓北約。
俄軍作戰會議紀要里,一條紅線現在被死死圈住——烏克蘭從未被當成單一對手,它的軍需倉庫分布在德國帕彭堡、荷蘭弗利辛根、加拿大安省,最遠甚至到了澳洲阿德萊德。
地圖上標記的點數越加越多,早已超過烏克蘭本土的軍工總和,倉庫清單列了三百多頁,部長臉色鐵青。
最新的隱形戰役是這樣打的:每月第三周,荷蘭卡車拉著2000枚155毫米炮彈開到波蘭熱舒夫機場;同一天,加軍運輸機從多倫多送來配套發射藥包。
兩國貨運時間刻意錯開六小時,降低扎堆風險。
俄軍炸的是烏克蘭土地,補給線卻在大西洋另一頭。
更大的供應鏈藏在股市里。
愛國者導彈生產線開三班倒,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三個月漲了四成。
財報電話會議里,CEO直接說烏克蘭訂單已經鎖到2027年的夏天,訂單金額超過四百五十億美金。
換句話說,每一發落在哈爾科夫的爆炸聲,都在美股的K線里變成了往上跳的紅色蠟燭。
波蘭最近挨炸的那家木材廠也不簡單。
衛星圖放大看,廠旁邊有條廢棄鐵軌,軌枕明顯新換過,軌距是蘇聯標準。
工廠再向西北十公里就是德國軍火庫。
無人機砸下去那天晚上,廠區值班表上多了十名北約技術軍官。
大火燒掉的不只是木頭,還有剛到的部件集裝箱。
另一邊,俄羅斯開始反向外包。
朝鮮的炮彈從羅津港走海路先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再換鐵路送到別爾哥羅德。
運費是俄軍自己掏,卻用技術圖紙付賬。
平壤拿去的是三十年前的火控代碼,換出的是五百萬發老舊彈。
俄工兵一測,七成勉強夠用,三成必須重裝箱。
烏軍那邊的海馬斯一輪齊射,這邊就得加緊拆朝鮮彈補缺口。
錢也越燒越快。
2025年俄軍火預算爬到了歷史最高,占到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還多,卻仍然是北約軍費的十分之一。
盧布對美元的匯率從年初的八十八跌到一百三十五,一瓶進口胰島素在黑市已經翻了兩倍。
前線士兵寫信回家,說傷兵用的支架是純國產,可螺絲老是擰緊一半就滑牙。
導彈能不能繼續飛,最終卡在中國工廠的夜班表上。
鋯石導彈的鉿金屬九成從江蘇某廠發貨,一旦物流晚一周,整個高超音速產線就得停擺。
俄軍指揮官最怕凌晨接到電話,話題永遠只有一個:稀土價格又漲,得改圖紙。
再晚一點,柏林就推出新一輪制裁名單。
現在最詭異的一幕出現:兩邊一邊拼命送武器,一邊拼命喊這是地區沖突,無意升級。
北約的飛機飛到波蘭邊境就往回折,俄羅斯的導彈瞄準鄰國木材廠卻說是誤炸。
兩邊嘴上都說不下場,腳底卻越踩越深。
屏幕前的你我,下個月淘寶買的金屬零件,沒準就裝在下一發飛向頓巴斯的火箭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