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華辰實驗中學體藝節,學生進行武術展示。
聚焦“百千萬工程”
“56.82秒!刷新賽事紀錄!”7月的省中運會泳池邊,13歲的李依頻以56.82秒刷新女子100米自由泳紀錄。這位中山市華僑中學的初一學生,每天在4小時專業訓練與文化課學習間切換——這正是中山體教融合改革培育的新風貌:既能在賽場爭金奪銀,又保證學業不掉隊的“文武全才”。在運動健兒不斷前行的路上,中山給予了堅實支撐和強大保障。中山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長,以體教融合為著力點,形成“體育回歸教育,教育反哺體育”新局面。
體教融合
教育經費15%定向投入體育設施建設
李依頻是中山市華僑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年僅13歲的她身高已有1.82米,是國家一級運動員,連續四年獲得中山市青少年游泳錦標賽女子50米/100米自由泳冠軍。
本次在“家門口”參加省中運會,李依頻一舉奪冠,并打破紀錄。她朝著更大的目標前進,希望能像自己的偶像——國際級游泳健將、奧運冠軍張雨霏一樣,有一天能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為家鄉爭光,為祖國爭光!
李依頻奪冠的背后,教練團隊為她制定了科學的訓練計劃,從基礎的技術規范,到耐力、速度的專項訓練,每一個環節都精心安排。中山市華僑中學在學習方面也為她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課程輔導,保證文化課不掉隊。
這些也得益于中山體教融合改革,2014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將教育局與體育局合并,這場“大部制”改革絕非簡單機構疊加。通過三大機制實現深度融通:建立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教育經費的15%定向投入體育設施建設,創新“雙師型”人才流動,27名退役運動員進校園任教,普校教師駐點體校補文化課短板,開發“體教融合數字駕駛艙”,實時監測5.3萬名學生體質數據。
在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中,中山是唯一在行政體制上將教育與體育部門融合的地市,體教融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將體育熔鑄為青少年成長“主科”,培育出更多“文武雙全”的競技型人才。
文體并重
首創“天天動起來”全周期運動模式
在中山實驗中學,羽毛球隊員的晚自習時間可根據訓練動態調整;在華僑中學,像李依頻這樣的運動員配有“學業導師團”。這種彈性化培養模式背后,是中山將體育納入教育評價體系的深層變革:創建301所體育特色校,覆蓋90%義務教育階段學校,“430”課后服務平臺開設55個體育項目,年服務30萬人次,建立運動員“成長檔案”,追蹤其職業發展至成年后5年。
中山市創新體校與普校協調發展機制。聯合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陣,創建301個體育傳統特色校,形成體育項目從專業化走向大眾化、普及化,體育特長學生又走向專業化的校園體育發展格局。
學生的培養需要專業優秀的老師,中山堅持“文體并重”,從普校抽調副校長、教師到體校抓文化教學,培養“文武雙全”型競技人才。中山還創新體育教練員和教師共建共享機制,率先從各級各類體育高校、俱樂部和專業隊招聘27名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到學校任教;健全體育教師、教練員流動機制,實現優質專業體育師資共享。
中山首創“天天動起來”全周期運動模式,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參與體育運動,以體強身開朗性格、以體育德健全人格、以體益智開拓思維、以體見美賡續文化、以體促勞涵養精神。中山還首創“全科體育”教學模式,推進體育課程設計和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在25所學校試點開展主題式體育教學活動,通過“運動火炬”和“知識卡片”聯結各個學科,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學習深度“綁定”,實現“廣覆蓋、常應用、勤鍛煉、共學習”的跨學科融合發展。
學生“動”起來,體質“優”起來。數據顯示,全市學生體質優良率從2019年的29%提升到2024年的74%;高中階段每人每學期需介入開展心理干預的平均次數從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成效背后,也有中山市構建體質監測體系的成果。據介紹,中山學生體質樣本采集從4年前的10所學校擴大至全市345所中小學,實現樣本量大、覆蓋范圍廣,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結果報告。
為了健全評價體系,中山市還建立了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加大過程性計分比重,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除此之外,強化結果運用。各鎮街各校將落實每天校園體育2小時、推進每天1節體育課列入重點工作計劃,把學生體質優良率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標。
渠道培養
布局18個項目高水平運動隊
7月18日下午,在備受矚目的羽毛球混雙決賽中,中山市實驗中學高中學生凌浩航與郭芷慧代表中山出戰,與深圳代表隊展開激烈對決。經過兩局苦戰,雙方均展現出頂尖水平,最終中山隊以26:28的微弱差距惜敗,斬獲混雙亞軍,創造了中山羽毛球項目在省內體育大賽中的歷史最好成績。
凌浩航與郭芷慧就讀的中山市實驗中學,擁有高中階段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在體教融合方面已探索出一套成熟模式,讓體育成為學生成長的助力。據介紹,學校為隊員提供全方位保障,提供課后訓練場地、訓練后勤支持,協調晚修時間保障文化課學習,解決隊員“分心”之憂;家長與班主任通過溝通反饋、心理疏導,幫助隊員調整狀態,以自信姿態迎接挑戰。教練組針對每一場比賽暴露的問題,及時分析對手戰術、復盤自身不足,賽中引導隊員深呼吸調整心態,將團隊智慧轉化為賽場戰斗力。
據悉,中山打通體育特長生貫通培養渠道,率先在全省啟動高中階段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在16所高中學校布局18個項目高水平運動隊,創建19所覆蓋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的后備人才培養示范校,量身定制學業學習和體育特長培養方案。高中階段累計培養高水平運動員800余名,打通體育特長生入讀知名高校通道。同時,通過階梯化賽事體系培養學生精神品質。對標“U系列”賽事構建小初高三級賽事階梯、市鎮校三級賽事體系,每年舉辦40多項學生體育競賽,參賽規模超3萬人次。
微評
體教深度融合,為孩子打開多元發展的可能
中山通過“行政合并-資源重組-評價重構”三重變革,將運動場變為測量教育質量的精密儀器,當“每天運動1小時”成為校長的考核項,體育就不再是教育的“附加題”。實踐證明,體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鍛造強健體魄,也能磨礪堅韌品格,更能為每個孩子打開多元發展的可能。這或許就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生動注腳——讓運動場成為第二課堂,讓課桌椅延伸至賽道邊,最終培養出真正“文武相濟”的時代新人。
統籌:唐建豐 董淑云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侯玉曉 劉賢沛 吳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