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這個位于歐洲西部、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島國,在1949年正式宣布脫離英聯邦,實現完全獨立。然而,與愛爾蘭一島之隔、緊鄰其北部的六個郡——北愛爾蘭,卻至今仍是英國的一部分。那么1949年愛爾蘭從英國獨立時,為何沒有帶著北愛爾蘭?
要理解這個問題,得先從遙遠的中世紀說起。
公元前四世紀,凱爾特人自歐洲大陸遷入不列顛群島,先后進入今日的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他們逐漸取代了島上的原始居民,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導民族。
此后,英格蘭地區不斷遭遇來自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形成了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體的民族格局。而相較之下,有海洋隔絕的愛爾蘭較少受到外來民族影響,仍以凱爾特后裔為主。
長時間內,英格蘭與愛爾蘭相安無事。直到115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獲得教皇阿德里安四世發布的《褒揚令》,被授予征服愛爾蘭的權利。此后,英格蘭正式將愛爾蘭納入勢力范圍,建立了“英王統治下的愛爾蘭領地”。從此,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持續了數百年。
然而,英格蘭對愛爾蘭的控制并非一直順利。宗教改革成為兩地裂痕加深的關鍵。16世紀,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脫離羅馬教廷,成立英國國教會。與此同時,愛爾蘭大多數人仍堅持信仰天主教,這在后續的英國統治中引發了嚴重的宗教與民族沖突。
為了加強對愛爾蘭的控制,英國政府推動大規模清教徒(新教徒)移民,尤其集中在北部的六個郡——今日的北愛爾蘭。這些移民多來自蘇格蘭與英格蘭,定居后與當地的天主教徒爆發了激烈沖突。他們掌握了政治、經濟與土地資源,并受英國政府法律的保護,形成北愛爾蘭特殊的宗教與族群結構。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激發了愛爾蘭的民族意識。1798年,愛爾蘭人爆發起義,雖被鎮壓,但獨立思潮逐漸深入人心。1801年,英國將愛爾蘭完全并入王國版圖,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災難性的馬鈴薯饑荒。英國政府在災情中行動遲緩,未能有效賑濟,導致上百萬人餓死或移民他國。這場悲劇極大加深了愛爾蘭人對英國的怨恨。
進入20世紀,愛爾蘭獨立呼聲高漲。1916年,民族主義者在都柏林發動“復活節起義”,雖遭鎮壓,但標志著現代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開端。1919年,愛爾蘭議會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成立愛爾蘭共和國,隨后爆發長達三年的獨立戰爭。
1921年,在戰爭與國際壓力下,英國與愛爾蘭達成《英愛條約》,承認愛爾蘭為自治領地“自由邦”。但北愛爾蘭則選擇留在英國,成為聯合王國內的自治地區。這一條款成為爭議焦點,也引發了愛爾蘭共和國境內的內戰。
為何北愛爾蘭愿意留下?原因在于宗教與族群的分裂。北愛爾蘭多數居民為信奉新教的英裔移民,他們在英國統治下擁有特權地位。若并入愛爾蘭共和國,則可能淪為少數族群,擔心遭到報復與邊緣化。他們強烈反對脫離英國,甚至組織“阿爾斯特志愿軍”進行武裝抵抗。
此后,北愛爾蘭成為一個特殊區域。雖然地理上位于愛爾蘭島,但政治上隸屬于英國。多年來,該地區宗教與民族對立持續不斷。1960年代起,“北愛問題”進入高潮,愛爾蘭共和軍(IRA)發動多次襲擊,要求北愛歸屬愛爾蘭共和國,英國則進行軍事鎮壓,雙方陷入長期沖突。
直到1998年,經過多輪談判,英國、愛爾蘭與北愛政黨達成“貝爾法斯特協議”,承諾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允許北愛爾蘭在未來通過公投決定去留。該協議標志著北愛沖突的相對緩和。
202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北愛爾蘭居民中,31.9%認同為“英國人”,29.1%認同為“愛爾蘭人”,其余則認同為“北愛爾蘭人”或其他。這一比例接近均衡,說明族群分裂仍然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