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的高考志愿填報領域,出現了一個令人頗為驚訝的現象:曾經備受追捧的臨床醫學專業王牌如今爆冷遇冷。“30歲才領工資,誰愛干誰干!”這樣的話語在網絡和現實中流傳開來,反映出當下年輕人對臨床醫學專業的新看法。
一直以來,清北復交等國內頂尖高校,在高考招生中都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然而,在臨床醫學專業的招生上,情況卻急轉直下。那些原本被視為香餑餑的8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如華西、同濟等高校的相關專業,在山東的招生位次竟然下降了1萬名之多。而浙江大學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在江蘇的招生情況更是糟糕,直接跌到了3萬名開外。這就表明,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不再將臨床醫學專業作為首選。
原本認為,填報臨床醫學專業作為第一志愿,那是穩賺不賠的選擇,孩子未來的職業道路會一片光明。可如今,這些曾經的第一志愿卻變成了調劑大戶。許多家長都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不明白為什么曾經那么熱門的專業會突然遇冷。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從學習和職業發展的時間成本來看,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經歷漫長的學習過程。他們要完成本科、碩士階段的學業,還要進行規培。這一套流程下來,等真正拿到正式的執業資格,開始領正式工資的時候,已經到了30歲左右。
而在這個時候,和他們同齡的人,比如選擇計算機、金融等專業的同學,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好幾年,有的人甚至已經擁有了兩套房。而醫生們此時才剛剛拿到實習牌,開始積累臨床經驗。醫學專業的超長培養周期,使得學生在經濟上長期處于依賴家庭的狀態,這對許多家庭和學生本人來說,都是一種不小的壓力。
醫生的工作可以用“辛苦”二字來形容。他們常常需要長時間地工作,一坐就是36小時的班是常有的事。在醫院的急診室、手術室里,醫生們時刻保持著高度的緊張狀態,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然而,他們的收入卻并不與之成正比。而且,在如今嚴格的醫療監管環境下,醫生不敢收紅包,一旦被患者投訴,績效就會清零。
醫生的工作壓力巨大,但收入卻相對較低,這使得該職業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網友們形象地調侃:“前半生啃老,后半生脫發,評副高還要看論文。”確實,醫生不僅要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還要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努力,以獲得職稱晉升的機會。評副高時,論文往往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許多醫生為了寫論文,熬夜查資料、做研究,頭發也因此大把大把地掉。
面對這樣的情況,年輕人開始認真地算賬。他們發現,同樣的高考分數,如果去學習計算機、金融等專業,畢業之后就能拿到月薪3萬的高薪,而且節假日齊全,工作環境相對輕松。在計算機行業,許多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為了吸引人才,開出了優厚的待遇。員工們在舒適的辦公室里工作,享受著彈性的工作時間,還能在節假日與家人朋友相聚。
而醫生們卻常常在半夜被緊急召回醫院,去處理各種突發的醫療狀況,比如縫腸子這樣的手術。性價比一目了然地擺在了桌面上,所以在填報志愿時,學生們自然會用腳投票。
“人生不是馬拉松,是現金流。先把日子過好,再談救死扶傷。”這句話反映出當下年輕人更加務實的生活態度。在現代社會,經濟壓力無處不在,人們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來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年輕人希望在自己的青春年華里,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較好的物質生活。
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救死扶傷的情懷,而是在現實面前,他們需要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畢竟,只有先把日子過好,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