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日本首相石破茂透露將在8月底前宣布辭職,幾小時后,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宣布美日達成“巨額”關稅協議。
這位68歲的首相立刻變臉,矢口否認辭職報道“完全沒有根據”,一天之內上演“辭職-反悔”的戲碼。
多么諷刺,一國首相的政治結局竟系在美國的行動上,而前段時間他還在因為關稅和美國叫板,如今態度卻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日本政變
7月20日參議院選舉結果在日本政壇引發地震,執政聯盟僅獲47席,遠低于維持參議院多數的50席底線,這是自1955年自民黨建黨以來,首次在眾參兩院同時丟掉控制權。
比選舉結果更殘酷的是日本民調數字,石破內閣支持率暴跌至22.9%,超過65%的民眾明確要求他下臺。
緊接著,前首相麻生太郎就對親信甩下狠話“絕對不允許留任”,黨內年輕議員連夜發起簽名運動,要求召開緊急會議追究領導責任。
面對逼宮,石破茂強撐“必須清醒認識對國家肩負的責任”,他甚至搬出“美日關稅談判關鍵期”和“物價高漲”當擋箭牌,然而這些托詞在選舉慘敗面前蒼白無力。
被逼宮的劇本
石破茂的悲劇早有伏筆,去年黨魁選舉中,他擊敗親美派代表高市早苗登上相位,埋下黨內裂痕的種子。
任內他同時揮舞反華反美大旗,一邊挑釁中國,一邊宣稱“美國衰退論”,觸動自民黨最敏感的神經,即親美派的核心利益。
所以石破茂叫板特朗普的行徑如同在親美派議員眼中扎下一根刺,最終導致他民調支持率顯著下降。
7月23日下午,石破茂不得不“低頭”求見三位前首相,麻生太郎、菅義偉、岸田文雄,這場會面被日媒稱為“首相與前首相的巔峰對決”,實則是石破茂交出權杖前的告別儀式。
自民黨黨章第40條如同懸在石破頭頂的利劍,只要半數以上國會議員和地方黨部代表聯署,就能啟動罷免總裁程序,而黨內反對派早已虎視眈眈。
諷刺的是石破茂去年10月接任首相時,他曾在公開場合裝睡、假裝耳背,竭力躲避這個“燙手山芋”。
如今被趕下臺時,卻死死抓住權力不放,而這種矛盾行為的背后是日本政客的生存法則,寧可體面退場,不可狼狽出局。
但黨內清算已不可避免,麻生派切斷對石破系候選人的資金支持,導致自民黨在40個關鍵選區潰敗。
從強硬到屈膝
戲劇性轉折發生在7月23日正午,特朗普突然宣布美日達成關稅協議,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獲得其中90%利潤。
石破茂如獲救命稻草,立即召開記者會宣稱“賭上國益的談判勝利”,然而這紙協議實則是屈辱的城下之盟。
日本被迫接受汽車關稅從2.5%飆升至15%,開放農產品市場,還要承擔80萬億日元對美投資,將不平等擺在了明面上。
在關稅威脅最初發出時,石破茂還擺出對美強硬姿態,公開宣稱“美國實力正在衰退”,要求修訂《日美地位協定》實現“同盟平等”,甚至叫囂要“設立自衛隊駐美基地”,這些言論曾讓華盛頓震驚,如今看來不過是虛張聲勢。
特朗普選擇宣布的時機充滿算計,參院選舉前若拋出協議,或能挽救石破政權,選舉慘敗后給發出還能讓首相的謝幕稍顯體面。
至于石破茂高喊的那句“將繼續履行職責”,無非是指美日的關稅協議還需要他簽署,日本首相的骨氣,被關稅大棒敲得粉碎。
至于下一任的繼承人,據說防衛大臣木原稔和外務大臣上川陽子成為熱門,而這兩人都是親美派骨干,他們的首要任務明確修復日美同盟。
日本政壇的潛規則從未改變,反美必遭清算,石破茂的掙扎恰似困獸猶斗,而他的政治生涯結局早在參議院選舉計票結束那刻注定。
石破茂的經歷對日本來說又何嘗不是悲哀呢,如若下一次美國再次發出威脅,又有誰還會站出來反抗呢,長此以往,日本的命運只能是美國的一顆棋子。
參考資料
支持率新低、逼宮不斷,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8月結束前宣布辭職 - 觀察者網 2025-07-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