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一定是不少武俠小說迷絕不會錯過的經(jīng)典,小說中楊鐵心作為抗金名將楊再心的后代,使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槍法。
書中記載:楊再興憑一桿鐵槍,帶三百宋兵戰(zhàn)四萬金兵,殺死兩千金兵,刺殺萬戶,千戶長等一百余人。
聽起來,但凡楊過也會這楊家槍法,襄陽大戰(zhàn)中蒙古大軍也是覆手可滅,也就不會有之后的郭靖黃蓉夫婦戰(zhàn)死沙場。
不過雖然長槍如此強悍,但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江湖卻是劍客的天下。
劍魔獨孤求敗、劍圣風(fēng)清揚,劍神卓不凡等等,不僅金庸的作品是如此。
還有還有號稱“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中,也有不少劍客。
與武俠小說相對的,當(dāng)然是演義小說,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就將趙云描繪成一個“身騎玉蘭白龍駒,手持龍膽亮銀槍,飛虎一身膽”的英雄。
除此之外,史書中許多名將都喜歡使用長槍。
例如赫赫有名的楊家將,霍去病還有羅士信等等,不難看出,在演義小說中槍才是征戰(zhàn)沙場的神兵利器。
為何武俠小說和演義小說會存在著如此巨大的差異呢?長槍在古代將士們的心中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
槍柄
毋庸置疑,長槍的地位向來不俗,被稱為百兵之王,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所以要解開這個疑問,首先就要了解長槍的制作過程。
從博物館的展品上不難看出,長槍的組成很簡單:槍尖、槍桿外加一簇紅纓。
但若要仔細研究起長槍的由來,最早甚至可以在石器時代的展廳里找到它的身影。
從制式上可以看出,最初的長槍只是簡單地將木棒頭削尖,作用也只限于捕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槍逐漸演變成兵械。
?隋末唐初時期,因為長矛的制作過程實在太過繁瑣,及其耗時不算還大大增加了軍費成本,所以長槍就成了長矛的替代兵器。
長槍的特性主要在于挑刺和格擋,這就意味著一柄上乘的長槍,對于材質(zhì)的要求極其嚴(yán)苛。
先從簡單的格擋說起,如果想要有效擋住敵人的進攻,就要保證槍柄的堅韌度。
早期的槍柄大多由堅硬的木材制成,生長周期長,質(zhì)地較為堅硬的柘木木,最重要的是柘木穩(wěn)定性強,不易失去彈性。
但柘木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生長周期非常緩慢,產(chǎn)量也相對較少。
所以槍柄無法量產(chǎn),只有少數(shù)富有的將領(lǐng)或者貴族才能夠負擔(dān)得起。槍柄的原材料有了,外包裝當(dāng)然也不能少。
為了進一步提升槍柄的的韌性,古代工匠們喜歡將堅韌的茶桿竹劈成如紙片般輕薄的竹條,再將這些竹條緊密地貼在槍柄外部。
這一步完成后工匠們就需要把已經(jīng)包好的槍柄拿去浸泡桐油。
這一步是為了確保竹條和木材之間的融合更加牢固,同時使槍柄更具防腐性以及防水性,整個過程往往需要花費數(shù)月之久。
這一切完成之后還有最后一步打磨,提升槍柄的使用手感。
槍頭
光是從槍柄的制作流程,就可窺見一整桿長槍的制作是一件既費時又費力的事情。
而作為主攻殺伐的長槍槍頭,更是傾注了古代工匠們無數(shù)的心血和智慧。
在戰(zhàn)場上槍頭的鋒利程度甚至直接決定了戰(zhàn)士們的生死,對于一個好的槍頭來說,能夠穿透敵人的盔甲只是最基本的。
更重要的是不能是個“消耗品”,這就意味著槍頭從敵人的身上拔出來就可以立即投入下一場爭斗中。
但要制造這樣一個同時兼具硬度和鋒利度的槍頭可不容易,所謂過脆易折,鋒利和堅硬甚至是兩個互斥的屬性。
經(jīng)過漫長的探索和改進,工匠們用鐵取代了青銅,為了最大限度發(fā)揮鐵的硬度和韌性,鐵塊的鍛造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多次捶打、高溫以及提煉。
材料改進了,槍頭的設(shè)計自然也不能拖了后腿,最早的槍頭設(shè)計可謂是五花八門。
有的形似鐮刀,有的形似矛戈,有的干脆就像一把短劍,而這些形狀各異的槍頭在使用時很難被迅速拔出來,于是工匠們又進行了改進。
為了保證武器的靈活使用,工匠們先是縮短了槍柄的長度,接下來又將槍頭的形狀統(tǒng)一設(shè)計為兩邊薄,中間厚的菱形。
這種形狀不僅可以保證長槍能夠在作戰(zhàn)時迅速拔出,同時在接觸敵人時,將士們可以通過旋轉(zhuǎn)和拉扯增大傷口受創(chuàng)面積,使傷口不易愈合。
紅纓
若果說槍柄和槍頭是長槍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紅纓的作用又是在哪里呢?
它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能夠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戰(zhàn)場對敵,講究的就是靈動,槍上的這一簇扎眼的紅纓可以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隱藏槍尖運動的軌跡,在找出敵人破綻時,趁其不備迅速扎槍給予致命一擊。
上文也介紹到長槍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這就意味著槍桿和槍尖之間需要連接固定。
這種組成槍械在使用時時不時會發(fā)生類似槍頭從槍柄上脫開的現(xiàn)象。
于是工匠們往往會在槍頭與槍柄之間塞上一片木頭片,而紅纓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楔子。
紅纓的毛絮可以填充槍頭和槍柄連接處的空隙,使得槍尖不易從槍頭脫落。
畢竟,槍尖要是在戰(zhàn)場上,那就只能祈禱大羅金仙保佑了。
紅纓的第三個作用,就是阻擋敵人的血液。
長槍的作用在說到底還在于殺伐,殺敵制勝才是戰(zhàn)場的規(guī)則,既然殺敵,則必然見血,槍頭沾上血后就會順著槍尖流到槍柄上。
若殺敵的人數(shù)多了,槍柄被血液沾染,就會變得滑膩,加大使用的難度。
長槍作為兵器之首,在戰(zhàn)場長威風(fēng)凜凜,使用它們的將軍中也不乏膾炙人口的歷史名將。
岳飛,盡忠報國的主人公。作為南宋最出名的將軍,最常使用的武器就是長槍。
史書中稱其為“瀝泉神槍”,民間傳說話年輕的岳飛在一次練武,遇到一條碗口粗的大蛇。
他正猶豫著是否要上前擊打那條大蛇時,大蛇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告訴岳飛附近的山洞里藏著一桿神槍。
岳飛按著大蛇的指引果然發(fā)現(xiàn)了一柄寶槍,槍柄長約兩米,槍頭呈棱形,這就是傳說中的瀝泉神槍。
項羽,作為西楚霸主,他的武器自然也得不同凡響些。
相傳,項羽的“霸王槍”名位“八寶陀龍槍”,槍長約一丈六,由隕鐵打造。
槍身重約81斤,整桿長槍形似一條栩栩如生的長龍,槍頭為龍頭,槍桿為龍鱗,槍纂為龍尾,從頭至尾鑲嵌了八顆寶石。
項羽就是憑借著這樣一柄長槍,以一個人之力,威震四海,守護了一方安寧。
趙子龍,這位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大將,貼身的長槍叫龍膽亮銀槍,槍長一丈三尺七寸,上等亮銀鍛制,重約七七四十九斤。
長坂戰(zhàn)役之中,趙子龍手持這柄亮銀槍,帶著只有一歲的劉嬋在曹營里殺了個七進七出,一人抵萬軍。
雖然《三國演義》中這一段的描述不免有文學(xué)夸張的成分在,但趙子龍的勇敢也可見一斑,連曹操都贊嘆他為三國第一人。
結(jié)語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長槍在古代是一件威力強大的武器。
不僅制作過程耗時耗力,傾注了工匠們大量的心血,也可以作為一種榮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士兵無法輕易擁有這樣的神兵利器。
或許正是如此,為無數(shù)普通人圓夢江湖的武俠小說才沒有在長槍上著墨太多,而是選擇了更為輕便常見的刀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