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太陽能車頂技術,從早年“雞肋”到今天變成行業攪局者,升級速度令人意外。現在車主只需八千元,就能選裝一個高效光伏車頂,每天陽光充沛時多跑五十公里,陰天同樣能產電。
停車充電變得像手機放桌子上一樣方便,而且光伏技術進步讓混動車也能憑一箱油多跑兩百公里。零下三十度還能發電,北方冬天不受太大影響,不怕冷,更會自動調整角度追逐陽光,開車時則藏起來完全不礙視線。
世界范圍內光伏產業發展猛烈。不久前德國品牌還在試驗室討論太陽能天窗,比亞迪已經把自己的成果推向市場,還量產。新電池材料降低四成發電成本,應用門檻也下降明顯。像這樣停在小區一天,多賺出的幾十公里續航,相當于馬路上的移動加油站。未來如果將薄膜延伸至整個車身,能量收集點隨處可得,關于電動車污染或“充電焦慮”的爭論,都會重新洗牌。
研發過程并不輕松,工程師們反復優化設計,嘗試了四十多套不同模型才能提升短短0.1%的效率,這其中的辛苦遠超想象。但這份專注和創新推動國家對汽車的能耗標準也開始算上光伏貢獻。技術不是實驗室玩具,而是真正改變了傳統能源模式,比亞迪的量產帶來行業方向轉折。
實際使用方面,新版光伏車頂長時間使用后效率衰減問題還需觀察,目前技術說明中對極寒天氣的效果描述尚不詳細。不過對于大多數車主來說,平均每天享有光伏“白送”的幾十公里續航,節約的油費與電費本質是實打實的日常收益。
新趨勢下,燃油車、純電車型,以及各種充換電基礎設施的企業也需要更多轉型策略。大量車主形成的自給自足發電網絡,將直接考驗加油站的生意模式。未來普通停車場可能都變身成發電小站,甚至買車時車漆顏色、整車造型都要考慮最大化吸光。隨著光伏效率不斷刷新,新能源車型的經濟賬也會發生顛覆性變化。
后續幾年內,光伏車頂應用規模、集成方式和實際壽命,都將成為行業關注重點。顛覆既定能源格局只是剛剛開始,下一輪爭奪戰,將在發電技術與整車設計的深度融合之間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