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72歲的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出席了法國知名主持人蒂埃里·阿迪松的葬禮,黑色LV,細高跟的她氣質出眾卻臉色沉重,顯然為逝者很是傷感。
可這樣的布麗吉特卻依舊被外界認為很冷漠,因為就是兩周之前,她失去了自己的長姐,一個關系密切,感情親近的親姐姐。
布麗吉特的大姐安妮·瑪麗,比這位第一夫人妹妹大了21歲,可以說長姐如母,她是在姐姐的看護中長大的。
而且兩個人同居一國,安妮就住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亞眠,那里有布麗吉特眾多的家人、親戚,也是她與馬克龍相愛的地方。
在安妮臨終之際,布麗吉特趕到了姐姐身邊。送姐姐最后一程,似乎并不能真正讓她釋懷失去親人的壞情緒,所以在4天后出訪英國的時候,她因這件事被累及。
這也是外界為什么說布麗吉特冷漠的地方:當時馬克龍在下了飛機之后,試圖伸手去扶一把妻子,可布麗吉特卻自顧自地下臺階,根本沒看丈夫一眼。
這種夫妻共處模式可沒辦法與之前甜蜜、牽手的總統(tǒng)夫婦形象相比,一時之間,馬克龍難免尷尬。
而這不是馬克龍第一次面對與妻子的“不和諧”瞬間了,之前的打臉事件似乎比這更加嚴重,好在他已經(jīng)習慣了一般,把這件事輕輕就掀過去了。
事實上,訪問英國的整個過程中,馬克龍與布麗吉特的相處都顯得生疏而淡漠,他們沒有多少交流的欲望,布麗吉特始終心不在焉沒有好臉色。
但媒體得知布麗吉特大姐去世后,認為法國第一夫人之所以如此冷漠是因為過于傷心,畢竟當時出國訪問本該是她為長姐哀悼的時間。
“這就是布麗吉特在丈夫面前顯得壓抑和不自在的主要原因,姐姐的去世對她打擊很大。”
當然,這只是布麗吉特不高興的地方之一,畢竟出國訪問是她的責任,身為第一夫人,她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要先有國才能再有家。
很明顯,布麗吉特深知這些道理,而且她原本就了解丈夫身為總統(tǒng)的無奈之處,比如她年紀一大把還要因為形象而不斷醫(yī)美,不斷與各大奢牌進行交流、溝通,去踩上“針”演繹自己的颯爽英姿。
犧牲要擺在風光之前,相應的代價是一個人面對成就時的必然付出,布麗吉特如果因為這件事就想不開,那就太小看第一夫人的胸襟了。
果然,當訪問歸來沒幾天,膠著多時的“生而為男”案件也有了眉目:針對兩名被告人的18項申訴全都被駁回,而法院認為這件事原本就出于“善意”。
有意思!被別人惡意誹謗且攻擊多年,訴諸法律之后竟然變成了“善意”,換了誰也都沒辦法接受吧?
“現(xiàn)在的情況已無法容忍,那些攻擊馬克龍夫人的人現(xiàn)在認為他們可以為所欲為,無需承擔任何后果,這是可恥的轉折,世界各地的評論人士都在趁機大肆渲染,誹謗行為確實加劇了——自判決以來就愈演愈烈。”
最讓人沒辦法容忍的是,布麗吉特還不能就此有過度的情緒,否則很容易被外界認定為“斤斤計較”,這真是里外難做人。
本就心情抑郁的布麗吉特這時如果再保持優(yōu)雅與云淡風輕,那未免太不食人間煙火了,所以她直接將一腔的不滿與抑郁都宣泄到丈夫馬克龍身上了。
不僅如此,布麗吉特還迅速啟動自己的團隊,開始將此案件進行上訴處理,看來這次第一夫人是真的不想忍了,再也不愿去顧及那些“試圖以誹謗的技術性細節(jié)來指控她們(阿曼丁與娜塔莎)”的說法了。
好在這個時候馬克龍沒有反對,而是站在了妻子一邊,認為此事對自己及妻子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所以必須追究到底。
確實,自從布麗吉特的性別成為猜測之后,馬克龍也陷入緋聞之中不能自拔,妻子沒有真實的身份,那他便沒有真實的情感訴求對象,這事真說不清楚。
更讓布麗吉特抓狂的是,自己與馬克龍的傳奇愛情,很可能因此成為另一種情感被外界認知了,換了誰誰不留下陰影?布麗吉特可不是任人拿捏的人。
只不過,大動干戈之下的總統(tǒng)勢必會受到更多的攻擊以及其他方面的麻煩,口水、輿論,從來都是殺人于無形的利器,小馬總統(tǒng)對此實在沒辦法接招。
這不,從相關媒體傳出來的資料顯示,當法國總統(tǒng)夫婦在并排走回首相府的時候,突然就停下了腳步,看不見布麗吉特的臉,但馬克龍神情嚴肅,顯然兩個人之間談及了非常重要,且互不認同的話題。
總統(tǒng)受到慢待,布麗吉特便又一次被法國民眾口誅筆伐了,冷漠大概只是一種含蓄的說法,“家暴”的帽子都被扣過,哪里還在乎這點形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