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國家大劇院再度開啟舞臺藝術“第二現場”,通過直播的形式,讓全國30多個城市近百家影劇院的觀眾,能同步觀看到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藝術。
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由著名音樂家莫扎特創作的世界經典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正在上演。國家大劇院技術團隊通過超高清直播系統,及60余個獨立通道進行聲音拾取,配合低延遲編碼技術,在確保了音樂和畫面的完美同步的同時,精準捕捉舞臺上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變化和服裝紋理,為觀眾帶來“無壓縮級”的藝術還原。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 馬榮國:在音頻上也做了專門的設計,尤其是在演員的服裝和頭發中,我們將會預埋收音話筒,能夠讓在“第二現場”的觀眾享受到更美妙的聲音。
此前,國家大劇院就將原創話劇《林則徐》以通過“第二現場”直播的方式同步奉獻給全國各地的觀眾。后續,“第二現場”還將把音樂劇、舞劇、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演出,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呈現給各地觀眾。
多部話劇將亮相國話“CNT現場”展映季
中國國家話劇院“CNT現場”高清展映季近日開啟,《北京法源寺》《趙氏孤兒》《大宅門》等八部經典舞臺作品的高清影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近30家劇場進行展映。作為基于數字技術構建的創新型觀演模式,“CNT現場”通過多機位影視化拍攝和超高清修復技術,將國家話劇院的現場演出轉化為電影級視聽影像,讓觀眾可以在劇場中體驗“身臨其境”的視聽感受,展映季將持續至9月。
1957年版《駱駝祥子》再現首都劇場舞臺
暑假期間,作為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第二部作品,1957年版《駱駝祥子》重現首都劇場的舞臺,帶領觀眾感受經典劇目的恒久魅力。
清脆的駝鈴聲交織著老北京叫賣聲,熟悉的人和車廠印入觀眾眼簾——1957年曾在北京人藝演出的《駱駝祥子》,被完整復刻到今天的首都劇場舞臺上。舞臺深處映著西直門城樓的剪影,中央是舊式灰瓦房,屋內八仙桌椅等老物件原汁原味還原了一個舊時代車廠的場景。高度寫實的布景細節,鮮活呈現出上世紀20年代的京城風貌。主創團隊力求從舞美服飾、戲劇文本和演員表現等各個層面傳承還原1957年版的《駱駝祥子》。
話劇《駱駝祥子》復排導演 閆銳:完全描摹著過去的演劇風格、創作理念、創作經驗和人物形象以及整個的舞美架構。希望把那些經典的人物形象,通過現在的年輕演員們展現給觀眾看。在土生土長里、泥土里扎根的描摹的人物形象,鮮活地走到了觀眾面前。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于193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作品透過人力車夫祥子的命運,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充滿了濃郁的北京風味。1957年,經導演梅阡改編,這部小說被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馮遠征:也是希望暑期孩子們能夠進來劇場,看看他們課本上讀到過的戲呈現在舞臺上是什么樣。
雜技劇《天鵝》亮相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
進入暑期,演出市場精彩火熱,話劇、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為各地觀眾帶來夏日休閑新選擇。
近期,雜技劇《天鵝》亮相北京藝術中心歌劇院,演出借助西方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戲劇情境,通過“現實”與“夢幻”的二重敘事時空相互交錯,展示出雜技演員面對逆境時的勇氣,和經歷彷徨迷茫后依然堅持的執著信念。演出現場,肩上芭蕾、軟鋼絲、空竹、女子柔術、蹬人、抖杠等驚險的雜技動作,讓觀眾目不暇接。
雜技劇《天鵝》副總導演 李雷:因為是雜技,我們更多地使用了魔幻主義的手法來結合現實。我覺得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對于夢想的追逐。
這部雜技劇最大的亮點莫過于“肩上芭蕾”,這個雜技流派從雜技、芭蕾、體操中汲取養分,最終在舞臺上呈現出“優雅的雜技、驚險的芭蕾”。
雜技劇《天鵝》藝術總監 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 吳正丹:我也希望通過這部劇讓現代的觀眾能夠了解雜技人他們的臺前與幕后,他們的成長及堅定。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