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默克爾
俄烏沖突前期,歐洲還有國家為這場沖突歡呼和搖旗吶喊的時候,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就已經預料到了“不好的結果”。她之前接受采訪時警告:俄烏之間的戰爭不是好事情,到最后可能會讓歐洲淪為最大的輸家。如今沖突已經發展到第三年,還是沒有停止的趨勢;默克爾的話到底應驗了嗎?從前幾天對俄羅斯的第18輪制裁中就能看得出來,歐洲真的是窮盡一切手段對俄“趕盡殺絕”,但同時給他們的經濟帶來重創,還是不可逆轉的。
俄氣公司
上周歐盟對俄羅斯第十八輪制裁方案出爐,這次歐洲對自己下手之“狠”難以想象。首先就禁止了德國和俄羅斯的“北溪”兩條管道,今年消息人士表示美國想“以購代禁”的方法取得“北溪”經營權,算是給俄羅斯和歐洲找一條出路。但德國總理默茨堅決反對,主動提出要對自己制裁。此外,歐盟對俄羅斯10艘海上“黑船”追加制裁,之前很多國家靠這些船只購買廉價石油維持經濟,現在來看歐盟也是徹底不要這條“黑色產業鏈”了,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
默克爾曾被抗議
而且歐盟的制裁文件中,對和俄羅斯產地有關的石油加工產品一概不要;這次連土耳其和印度都沒有能幸免,俄羅斯在這些國家投資的煉油廠,全部被列入制裁名單。過去俄方靠“中轉運輸”也賣出了很多石油產品,被歐盟禁了之后只能另想辦法了。此外,歐洲一口氣將俄羅斯22家銀行排除出Swift支付體系,這是下定決心和俄羅斯進行“經濟脫鉤”。即便是俄烏沖突之后停止了,歐盟也未必會“原諒”俄羅斯。
俄氣管道
但事實上歐盟還真的損失很大,他們切斷了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不得不高價從美國、中東等地進口能源。能源價格的飆升直接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許多歐洲制造業企業不堪重負,被迫減產甚至停產。以德國為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制造業強國,德國的化工、汽車等行業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極高。制裁引發的能源危機使得德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驟降。高能源價格還引發了通貨膨脹。歐洲民眾的生活成本急劇上升,購買力下降,消費市場隨之萎縮,這是極右翼上臺的關鍵因素。
默克爾下臺之前
俄羅斯嘲諷歐盟的制裁是“笑話”,最后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削弱俄羅斯的目的,反而讓自己在經濟、社會、政治等多個方面陷入困境。一些原本依賴俄羅斯市場的歐洲企業,不得不重新尋找市場,但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這并非易事。俄羅斯近年來已經適應了這種制裁模式,通過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拓展新的貿易渠道和市場。俄羅斯與中國、印度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斷增加,通過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俄羅斯不僅保障了能源出口,還獲得了必要的商品和技術支持。所以默克爾的話所言不虛,最大的輸家到頭來只有歐洲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