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首次大授銜,只有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內部有著嚴謹的排名次序,在十大將中,戰功獨一檔的粟裕排名榜首,1940年便處于長期療養狀態的徐海東位列第二,戰功卓著、資歷也足夠深的陳賡排名第四,那么,1955年評銜的幾大依據中,戰功和資歷哪一個權重更高?哪一個對軍銜的評定以及內部排名影響更大呢?
徐海東(大將第二):資歷權重極高,戰功較少
陜北紅軍代表:徐海東是紅25軍的創始人之一,長征中率先抵達陜北,為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并在中央紅軍危難之際雪中送炭,毛澤東稱他“對中國革命有大功”。
八路軍初期高級將領:抗戰初期任115師344旅旅長(與陳賡同級),因健康原因,1940年后基本退出軍事指揮,未參與抗戰后續大戰和解放戰爭。
他的主要貢獻集中在紅軍時期,后期無顯著戰功。
授銜前,早已退居二線的徐海東被提名擔任軍委委員,因其代表陜北紅軍(非中央紅軍嫡系),授銜第二大將體現對他歷史貢獻的認可。
他的排名高于許多戰功更顯赫的將領,說明紅軍時期的資歷地位比解放戰爭的戰功更重要。
陳賡(大將第四):戰功極為突出,紅軍時期的軍職稍遜
紅軍時期:紅12師師長,曾是徐海東的上級,紅四方面軍參謀長,長征中干部團團長,表現突出。
抗戰時期:指揮八路軍386旅(被日軍稱為“中國最好的旅”),百團大戰等戰役中戰功赫赫。
解放戰爭:率陳謝兵團(中原野戰軍主力之一),參與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
在十大將中,陳賡的戰功僅次于粟裕(第一大將),而且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戰功較為全面。
相較于徐海東,陳賡在鄂豫皖蘇區雖曾短暫做過徐海東的領導,但整個紅軍時期的職務低于徐海東,徐海東擔任紅25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軍團級干部,而陳賡最高軍職為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戰爭時代的方面軍參謀長,實際級別略低于下轄軍事主官,相當于副軍級。
僅看戰功,陳賡的戰功在十大將中僅次于粟裕,資歷也深,尤其是黨內資歷,不過,綜合整個紅軍時期,徐海東的職務更突出,因此,徐海東排名第二位。
通過對比徐海東和陳賡的排名可以看出:
一、資歷是門檻,徐海東紅軍時期的極高地位,決定了即使戰功較少,仍能排名第二,陳賡因紅軍時期的資歷稍遜,即使戰功更強,仍只能排第四。
二、戰功是加分項,資歷稍淺的粟裕戰功第一,成為大將之首,陳賡戰功第二,排名第四,說明戰功可以提升排名,但資歷決定下限。
三、政治平衡因素,徐海東的高排名體現對陜北紅軍以及關鍵時刻的對革命大功的尊重,陳賡的排名體現對戰功將領的認可。
延伸思考:林彪若沒有解放戰爭時期的赫赫戰功,還能排元帥第三嗎?
答案仍大概率是元帥,但排名可能稍低,因為資歷足夠,紅軍時期是紅一軍團軍團長(中央紅軍核心),抗戰初期是115師師長,且平型關大捷的政治影響極大。
解放戰爭是決定性因素,指揮四野百萬大軍的戰功讓他穩居第三,若無此戰功,可能會排名靠后。
所以,可以分析出,1955年授銜的依據是資歷為主,戰功為輔,具體到某一位的軍銜評定,再次依據上再綜合其他因素如軍隊級別、“山頭”代表性、任職部門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