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的“頭號對手”又攻下一城。
一周前,誕生于美國洛杉磯比弗利山莊的運動服飾品牌Alo在韓國首爾開出首店。值得關注的是,這家門店是Alo繼沙特、迪拜、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外,于亞洲布局的新一站。在位置上,該店位于首爾富人區江南區,緊鄰愛馬仕之家。
社交媒體上,一批以代購為首的“KOL”已發出了最新鮮的“探店日志”,一位女生在小紅書寫道:“從排隊到進門需要2小時。”這一堪比排迪士尼熱門項目的排隊時長也證明著這一品牌的爆火。
從門店覆蓋面積最廣的北美看,Alo的對手就是瑜伽服的“一號種子選手”—Lululemon,伴隨后者火得日趨大眾化,在產品設計上越來越缺乏新意之時,帶著亮眼配色和時尚設計的Alo等新興品牌成了消費者們的新寵。
區別于同行,Alo的品牌成長模型是通過一種近乎像“打造KOL”的策略做品牌,品牌主攻Z世代,并牢牢掌握在社交媒體的主動權。在一組Earnest Analytics公布的最新信用卡數據中,2024年Lululemon客戶在Alo的消費額為660美元(約合人民幣4438元),首次超過了Lululemon的600美元(約合人民幣4307元)消費額,并較6年前增長76.5%。
“Super girl”正在向“IT girl”靠攏,數據顯示,Alo年收入已達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億元)。
相比在國內有151家門店的Lululemon,Alo進入中國的速度明顯慢了,既沒有進入國內主流電商渠道,也沒有落地門店,取而代之的是難以區分真假的代購以及標榜著“原廠”的品牌仿制品。與此同時,在國內運動市場火熱的當下,“慢熱”的Alo是否還能拿到中國“新中產”的入場券?
緊隨Lululemon,闖入“被驗證”的市場
《華爾街日報》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Alo的崛起之勢,稱其是“一個商業故事、營銷故事、疫情故事和名人故事,其中還包含大量偶然事件”。
從Alo的創業歷程看,這一路的好運氣都離不開時代紅利。
2007年當前輩Lululemon在納斯達克敲鐘之際,Alo誕生。彼時,Alo的兩位創始人丹尼·哈里斯(Danny Harris)和馬克·德喬治(Marco DeGeorge)正在洛杉磯經營著一家以T恤出名的品牌Bella+Canvas,在Lululemon成功敲鐘和市場教育下,他們決定進入這一被驗證過的市場,在Bella+Canvas中推出瑜伽褲品類,后重命名為Alo,并劃分為獨立瑜伽品牌。
在產品線上,運動內衣、瑜伽褲都是Alo核心的品類線,與同行在面料、科技上的敘事不同,Alo主打的是設計。
在Alo最暢銷的產品中,各種亮眼配色的運動褲、網球裙、運動背心是當下Alo最暢銷的商品,一位韓國代購告訴《當代企業》,在社交媒體上“Alo神褲”搜索量很高,所謂“神褲”就是一條褲腰印著logo,走路會發出“沙沙聲”的長褲,因為穿起來精神顯瘦,是她這里點擊率很高的單品。據悉,“神褲”售價151美金,約合人民幣1088元。
在一定程度上,Alo脫離了瑜伽范疇,更像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在服裝線中,Alo還增加了襯衫、防曬衣、毛衣針織、夾克外套等品類線,在風格上,品牌融入了大量流行元素,比如在配色中融入“霓虹泡泡糖粉、貝殼藍、薄荷綠”,讓瑜伽單品更時髦,“是從瑜伽房出來就能直接無縫進入酒吧、紅毯的產品。”一位用戶表示。
據悉,為保新鮮感,Alo設置每兩周推出一個新色,部分產品會在上市一年后下架。
2020年,Alo拓品類至美妝領域,推出了以Clean Beauty為核心理念的護膚品牌Alo Glow System,最近在其社媒官方賬號上還在推廣旗下的防曬單品。
在Alo橫空出世后,有聲音評價其為Lululemon的平替,實際上并非如此。在定價上,這個誕生于比弗利山莊的新品牌卻定位高端,以瑜伽褲為例,Alo的單品價格區間在700元-1400元之間,運動內衣基本在300元-1400元之間,在部分產品定價上,略高于Lululemon。
Earnest Analytics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22日的12個月內Alo與Lululemon的消費者重合率為63%,大約4%的Lululemon客戶會在同一時間購買Alo。
不僅如此,為了搶客戶,Alo超80%的新店選址覆蓋在距離Lululemon門店直徑1公里的范圍內,為爭奪“瑜伽第一品牌”,Alo追得很緊。
瞄準Z時代,年入10億美金
在瑜伽褲和運動內衣這些核心產品上,肉眼很難一下分辨出Alo和Lululemon的差異性,兩者的核心受眾都瞄準了一批富有且重視生活品質的新中產女性,不過在營銷上,Alo所耕耘的目標客群年齡層更小,更關注時尚感和社交屬性。
在人群策略上,Alo更深耕年輕的Z世代人群。
Z世代年齡約在16歲-30歲之間,這批活躍在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年輕人追逐流行、容易受到網紅影響。“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革命5.0》中這樣寫道:“Z世代和Alpha世代(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少年兒童)更偏好‘吸睛程度高’的品牌。”
Alo最成功的一步棋是在營銷策略上。
實際上,Alo最初走紅是因為美國社交名媛和超模肯豆(Kendall Jenner)、海莉(Hailey Bieber)和貝拉(Bella Hadid)等被狗仔隊拍到身著Alo服飾外出,年輕女孩對“IT girl”(指因社交媒體上展示健康時髦的生活風格而名聲大噪的偶像)的關注和向往因此讓Alo成為流行追捧的社交新寵。
明星、超模的影響力,讓Alo的流量一下水漲船高。懂得“流量學”的Alo在官網中主動開設了專門區塊,按季度發布當季明星、超模身著品牌被街拍的照片,用這種方式告訴消費者品牌已經成為名流們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Alo的一個LOGO,一個袋子都能成為在社交媒體傳播的亮點,此前,就有女孩在Instagram上發布了自己揣著七八個Alo紙袋行走在街區的圖片,像極了《緋聞女孩》(Gossip Girl)中的上東區女孩。
順勢而為,Alo簽下卡戴珊家族的肯豆和金小妹,用美國“頂級網紅”的影響力放大品牌,緊接著,他們又相繼與BLACKPINK的金智秀,防彈少年團(BTS)成員Jin簽約,加速在亞洲市場的擴張。據悉,金智秀官宣成為其全球代言人后,明星同款瑜伽褲售罄。
在品牌官網中,Alo給大量明星“買家秀”的曬圖設置了專門的產品導航,用戶可以直接點擊圖片購買同款,以轉化這些流量明星的影響力。
在此次韓國新店開業中,Alo更是邀請了多位中國明星、網紅,其中就有Aespa的寧藝卓、易夢玲。這也被視作是Alo要進軍中國市場的信號。
在Alo擅長的社交媒體,他們耕耘得尤為精細。
在Instagram上,Alo有劃分一系列矩陣號:其中官方號Alo主要展示產品和品牌形象;Aloyoga 為專門展示瑜伽品類號;Alomoves多以視頻內容分享瑜伽教學知識;Alowellness更多呈現生活方式,以美容健康知識為主;Alomen則專注男性用戶內容。目前,這5個號粉絲超862萬。
憑借強大的網紅營銷動作,Alo正在全面占據著一批向往著精致生活的年輕女性的心智。《當代企業》發現,Alo在產品營銷上不會突出某一款面料的特性和優勢,顯而易見,它并非和Lululemon一樣走技術型路線,它更擅長的是構建“社交貨幣”,給用戶構建出“穿上Alo等于擁有精致生活”的心理暗示。
中國市場步伐緩慢,恐錯失先機
無論是Lululemon還是新晉瑜伽服黑馬Vuori,都視中國市場為重要戰場,在這些年不斷在國內加速拓店。相比他們,Alo的腳步明顯慢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前始祖鳥市場副總裁Aurora Liu已經加入Alo,并擔任其中國市場負責人。不僅如此,消息稱Alo將在今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并開設線下中國首店,目前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和恒隆等核心商圈商鋪選址。
相比Alo在北美大本營以平均每周一家新店節奏的激進擴張方式,有業內人士分析Alo在亞洲僅在極少數核心商圈出現,門店稀少、營銷分散,也沒有建立起本地化敘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大品牌都在大舉入駐國內電商平臺之時,Alo仍僅通過全球官網這一單一渠道向中國市場銷售。
雖然尚未進入中國市場,Alo卻已經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熱度,這種“看得見賣不到”的態勢,也激發了年輕人群的購買欲。當下,不僅各種代購群里Alo成了“新熱門”,而且還有大量打著“Alo”名號的店鋪也在線上涌現,貼著“Alo同款、原單”標簽的產品也在團購群中熱銷,其中真假魚龍混雜,不乏Alo經典款式的刺繡短褲等。
“假Alo正在幫真Alo做大在國內影響力。”一位網友表示。小紅書上,“#Alo”相關話題瀏覽超過1.4億,每天都有關于其的新帖發布,這也足以見證這一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勢頭。
但即便進入中國市場,Alo的步伐也不會輕松。
一方面,它的核心對手Lululemon已將中國大陸市場從“國際業務”中拆分,并單獨披露財務數據,這也標志著中國市場對其重要性的提升,截至2024年財報,Lululemon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經達到了151家,約占整體門店數的20%,最新消息是,其在努力拓展國內二三線城市門店,以進一步拓展品牌影響力。
另一方面,主攻“瑜伽”賽道的國際競爭者們也在分食Alo的市場。日前,英國版Lululemon——Sweaty Betty的中國區經營權已經轉手電商代運營公司寶尊,Sweaty Betty無疑會加大在國內市場的腳步。同時,有著“男版Lululemon”之稱的Vuori也在加速擴張,Vuori自2022年經天貓旗艦店進入中國市場后,僅用兩年時間便開設三家門店,并將亞洲市場作為重點布局區域。
與此同時,這些年國內涌現出大量瑜伽新銳,其中就有安踏旗下專為亞洲女性設計瑜伽服裝的國產品牌MAIA ACTIVE。安踏集團零售業務副總裁兼MAIA ACTIVE總裁趙光勛在近日接受媒體訪談時提到,目前Alo還未進入中國,但他們會觀察Alo在其他亞洲市場的表現。而MAIA只聚焦亞洲女性,擅長分析亞洲女性更細致的需求,而非像一些歐美品牌只是把褲長做短。
對手眾多,注定了Alo的中國之路絕非坦途。但Alo還是給消費者提供了一種關于理想生活的想象空間,推動了一場新的審美革命。只是在褒貶不一的產品評價中,Alo的產品力、研發力是否能撐起長生命周期,挑剔的消費者一定會從符號消費中醒悟,畢竟品牌真正的生命力憑借的不僅僅是漂亮的濾鏡和流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