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這事,從2023年就開始鬧騰了,到現在,還沒完全消停。起因是歐盟委員會覺得中國電動車制造商拿了政府補貼,價格低,搶占歐洲市場份額。
馮德萊恩作為歐盟委員會主席,2023年9月13日在歐洲議會講話時,直接點名比亞迪這些公司,說他們靠補貼來摧毀歐洲汽車產業。
之后就啟動了反補貼調查,調查團隊花了幾個月時間,翻查中國企業的財務和生產數據。
結果,2024年6月12日,歐盟公布臨時關稅方案,在原有10%的基礎上,加征17%到38%的額外稅,從7月5日開始執行。
到了10月4日,成員國投票,10國贊成、5國反對、12國棄權,通過了正式關稅,最高達45.3%,從10月31日起生效,為期五年。
德國媒體直截了當地說,這對法國人來說,沒什么大不了的,中國反制也不會傷到他們,但對德國汽車產業,那就是一場災難。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歐洲國家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不一樣。德國汽車巨頭像大眾、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賣的車占他們全球銷量的三成多。
2023年數據,大眾在中國賣了超過300萬輛車,寶馬和奔馳也各有上百萬輛。要是中國反制,德國這些公司在華工廠和供應鏈就得遭殃。
相反,法國汽車制造商如雷諾和標致雪鐵龍,在中國市場份額小,只占小眾地位,銷量主要靠本地和歐洲其他地方,所以中國如果報復,法國人基本不受影響。
歐盟的這個關稅決定,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本土產業,但實際操作起來,暴露了內部的分歧。
德國從頭到尾反對,朔爾茨總理在2023年9月接受《經濟周刊》采訪時,就表示對加征關稅“不是很確信”。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在2024年7月4日發聲,反對這個決定,說關稅不會削弱中國電動車的地位,也不會提升歐洲車企的效率。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的報告也指出,額外關稅可能導致進口量減少四分之一,但歐洲消費者會面臨更高價格,電動車轉型反而慢下來。
德國企業界擔心的是,電池技術核心在中國,如果貿易戰升級,德國車企就得用過時的電池,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中國花了30多年積累電池技術,這不是簡單補貼能解釋的,而是實打實的產業優勢,就像美國硅谷在軟件上的積累一樣。
馬克龍政府從一開始就支持調查和關稅。法國汽車業在中國本來就弱,雷諾在華工廠規模小,標致主要賣給特定群體,出口依賴不高。
所以,法國人覺得這事能保護本土市場,又不會傷到自己。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里提到,中國電動車如比亞迪的車型,靠土地優惠和低息貸款把價格壓低,進入歐洲后銷量猛增。
2023年,中國電動車對歐盟出口翻倍,占歐盟電動車市場的8%。
法國支持加稅,就是想擋住這股勢頭,讓本土車企有喘息空間。
但德國不一樣,他們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大眾在上海和長春的工廠,雇傭成千上萬工人,如果中國反制,這些工廠的零部件供應就斷鏈。
歐盟臨時關稅剛落地,中國商務部在2024年11月就啟動了對歐盟豬肉和乳制品的反補貼調查。德國是歐盟豬肉出口大國,2023年對華出口豬肉價值上億歐元,這下子直接受沖擊。
德國出口商銷量下滑5%,工廠調整生產線,減少依賴中國市場。乳制品也一樣,德國奶制品企業抱怨訂單減少。
接著,2025年1月,中國又把白蘭地納入反傾銷調查范圍,法國白蘭地出口中國占他們總出口的四分之一,這下法國也感受到壓力了,雖然不像德國那么重。
馬克龍政府本來覺得無所謂,但白蘭地這事讓他們有點后悔支持得太猛。
2025年4月10日,歐盟和中國在北京開啟談判,焦點是探討用最低價格機制取代關稅。
歐盟代表提出,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時,保證不低于某個價格底線,中國那邊回應以出口承諾換取關稅減免。
談判桌上,雙方翻來覆去討論數據,歐盟強調公平競爭,中國指出關稅會損害全球綠色轉型。
4月25日,世貿組織在日內瓦成立專家小組,審查歐盟措施是否合規。專家分析證據,預計審理過程要幾個月。
談判持續到2025年6月,涉及白蘭地關稅聯動,中國遞交數據,歐盟調整立場。但到現在7月21日,還沒最終決議。德國企業繼續推動加速,朔爾茨和馮德萊恩通話,強調經濟損失。
電動車市場格局在變,中國制造商如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繞開關稅,歐洲銷量增長放緩。
德國汽車業的具體損失已經顯現。
2024年底,大眾在華銷量下滑5%,工廠班次減少,工人加班變少。寶馬和奔馳也類似,供應鏈成本上升,電池采購從中國轉本地,但價格高10%。
德國汽車協會在2025年1月法蘭克福會議上,討論轉移方案,結果是電動車價格在歐洲漲10%,消費者猶豫買車。
零配件供應商如博世和大陸集團,減少對華依賴,轉向歐洲采購,但效率低。
整體看,德國出口中國的新車減少,2024年德國對華汽車出口掉10%,經濟損失數十億歐元。相比之下,法國雷諾在華小規模操作,沒明顯沖擊,標致銷量穩住。
歐盟內部的分歧越來越明顯。德國投反對票,瑞典和匈牙利也反對,他們有中國投資。
法國、西班牙支持,覺得能護住本土就業。馮德萊恩推動這個政策,但被批評脫離現實,忽略德國出口依賴。
馬克龍支持,但法國企業界也開始嘀咕,白蘭地調查讓他們意識到,反制不是開玩笑。
歐洲多方反對加稅,德國三大車企在2024年10月相繼發聲,大眾主席奧博穆說,這對德國制造業不利。寶馬集團聲明,加稅行不通,損害全球業務。梅賽德斯-奔馳也反對,說會扼殺創新。
長遠看,這事對歐洲電動車轉型是壞消息。歐盟想實現綠色協議,到2035年禁售燃油車,但關稅抬高價格,銷量慢下來,規模優勢丟了。
中國電動車便宜,技術先進,歐洲如果封閉市場,就落后了。
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估計,加稅20%會導致進口減四分之一,但歐洲車企效率不會升。相反,中國車企加速本地化,比亞迪在歐洲建廠,吉利投資本地生產。
2025年,中國EV巨頭轉向英國市場,那里沒歐盟關稅,成了新戰場。
中國反制措施還在擴大。豬肉調查后,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某些化工品也啟動調查,德國化工企業受波及。
歐盟出口中國整體下滑,202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擴大。談判如果成功,最低價格機制可能讓雙方共贏,中國保證不低價傾銷,歐盟減稅。
但如果談崩,貿易戰升級,德國汽車業更慘。法國雖然起步不擔心,但長遠看,歐洲統一市場受損,大家都吃虧。
歐盟這個決定,反映了保護主義抬頭,但忽略了全球供應鏈的現實。德國依賴中國市場多年,汽車業是中國最大外資來源,突然加稅,就像自斷一臂。
法國小眾地位,讓他們旁觀,但白蘭地這事提醒,貿易戰沒贏家。
中國技術優勢是積累來的,不是補貼那么簡單。歐洲如果不創新,只靠關稅,終究落后。德國媒體那篇文章,說得對,法國人暫且無憂,但德國災難已來。
未來幾年,談判結果決定一切,如果歐盟讓步,德國還能喘口氣;不然,汽車業衰退加速。
參考資料:
1、共話中國經濟新機遇丨德國專家:歐中合作將開辟汽車業發展“黃金之路” 光明網 2024-12-24
2、歐盟統計局發布報告:在汽車領域,中國對歐盟的重要性已超美國 觀察者網 2024-12-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