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當李嘉誠在媒體面前預言“未來五年內地房價將回歸合理,房地產行業面臨大洗牌”時,市場還沉浸在一片狂歡中,當時不少人對這位李超人的警告嗤之以鼻。
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站在2025年回望,他的每一句話都像精準的預言一步步成為現實。截至2025年中期,中國樓市已連續四年調整,全國百城二手住宅平均價格持續下跌28個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27%。
曾經被無數人視為只漲不跌的房產,如今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價值重估。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街頭的房地產中介門店的玻璃窗上貼滿了“急售”、“業主降價”的標簽。
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二手房掛牌量超過10萬套,部分房主降價20%仍難找到買家。
一位鄭州業主感慨:2019年買的潛力盤,現在價格腰斬,連看房的人都少了。同樣的故事在多個城市上演,上海有購房者在2022年以400萬購入的房產,如今市場價僅剩245萬,賬面損失近40%。
開發商的日子同樣不好過,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32.9%,各地新房庫存不斷累積,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激增12.7%,按每套90平方米計算,積壓房源超828萬套。
四大征兆,已經指明2025年房價走向
征兆一:房子已經嚴重過剩
住建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房屋總量達6億棟,按每棟住5人計算,足夠容納30億人居住,遠超我國14億人口的實際需求,盡管各地已放緩建房速度,但庫存壓力仍在持續增加。
征兆二:居民購房能力下降
2025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6%,但個稅收入卻大幅下降15.9%,這一反差表明很多人的實際收入在縮水,支撐高房價的基礎正在瓦解。
征兆三:城鎮化接近天花板
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5%,接近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農村人口大規模進城買房的時代已經結束,靠新增城鎮人口拉動房價上漲的期望變得不切實際。
征兆四: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全國城鎮家庭住房自有率高達88%,其中42%的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同時,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老齡化程度加深。未來的年輕人可能通過繼承就能解決居住問題,無需再背負30年房貸購房。
手握多套房產的家庭,正面臨三重困境
一是持房成本飆升,房產稅試點范圍2025年進一步擴大,政策明確擁有兩套及以上房產的家庭將被征稅,在一線城市,按房產評估價的1%征收,意味著500萬的二套房每年需繳納5萬元稅款,對普通家庭形成沉重負擔。
二是資產大幅縮水
那些在樓市狂熱期盲目購入郊區、新區或三四線房產的家庭,正承受著資產大幅縮水的痛苦,一些東北城市房價從2021年的1.2萬/㎡,跌至2025年的6500/㎡,跌幅超40%。
三是流動性枯竭
以前是買房難,現在是賣房難,有炒房客去年試圖以420萬出售市價500萬的房產,掛牌一年仍未能成交。市場從賣方轉向買方后,購房者越發挑剔,戶型差、樓層低、無學區的房產首當其沖被淘汰。
李嘉誠曾明確指出,未來五年房屋可能面臨需求匱乏*的問題,但租賃市場有望更加容易地發展下去。
隨著地方租房落戶政策落地,年輕人發現租房更靈活,不用背30年房貸。上海等城市的老舊小區因租售比提高而重獲投資者青睞,市場格局悄然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