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出現持續下跌,我的一個表哥,在深圳手里有多套房,看著每日要還的月供,還有下降的一個房價,在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燙手山芋”。為了求生存,他把三套同戶型的房源同時掛牌出售,但整整一個月只成交了一套。這樣的“三賣一”現象正在全國多個城市上演。
在鄭州,一位業主望著自己2019年購入的“潛力盤”無奈嘆息:“現在價格腰斬,連看房的人都少了。”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商品房均價較歷史峰值回落32%,二手房掛牌量突破1.2億套。更令人關注的是,全國45%的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當房價持續下跌成為新常態,這些多套房家庭站在了抉擇的十字路口。
房價持續下跌,手握多套房該不該賣?
當房價持續下跌,同時租金回報率持續下滑,讓“以租養貸”模式徹底崩塌。深圳租售比跌至1:628,意味著投資回收期長達52年。這樣的收益率遠低于銀行存款利息和國債收益,持有房產的財務合理性正在喪失。
人口結構變化加劇了樓市困境。新生人口跌破900萬,老齡化人口突破3億。這種結構轉變導致剛需群體越來越“剛需”,但錢包卻越來越“干癟”。
更嚴峻的是,人口流動趨勢發生逆轉。2024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意味著大城市人口紅利消退。三四線城市多套房群體面臨“有房租不出,租出不抵貸”的困境。
開發商為回籠資金,對新房打折促銷,如送車位、返現等,進一步擠壓二手房空間。2024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激增12.7%,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32.9%。
那么面對這種復雜的局面,應該做何選擇呢?
專家提出一句關鍵建議:“租金年化2-3%以上的房子建議不賣;1.5-2%的可賣可不賣;1.5%以下的可以出售”。這一標準為多套房家庭提供了清晰的決策依據。
針對不同房產類型,差異化策略至關重要。對于一線城市非核心區房產,專家建議置換策略:將五環外房產置換為核心區小戶型。如將北京房山兩居(現值480萬)置換為西城一居(約800萬),資產保值性可提升35%。
三四線多套持有者應考慮止損策略。業內建議:“當前掛牌價較成本價虧損15%以內可考慮出手”。2024年廊坊二手房成交價較2021年高點下跌61%,繼續持有風險更大。
對于四五線城市房產,需要“壯士斷腕”。河北某縣城業主的房產掛了兩年都沒人買,最后只能賠錢賣給親戚。這類城市的房子流動性差,可能長期承壓。
商住房持有群體可采取改造策略:將商住房改造為長租公寓,利用政策支持獲取租金補貼。2025年住建部新規允許商辦物業改建保障性租賃住房。
賣房之后,要注意什么?
賣房后的資金安排同樣關鍵。專家提出三重警告:別把錢全投進股市,別大手大腳花錢,別把錢全部存進銀行。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賣房的錢花一分就少一分。
對于自住需求,決策邏輯完全不同。如果是自住房,位置也不錯,住著方便舒適,沒必要去湊熱鬧。現在行情不是賣方市場,急著賣大概率只能壓價脫手。
樓市邏輯已發生根本轉變:從 “金融屬性”回歸“居住屬性” 。當房產配置比例超過家庭資產的70%,實際上已構成系統性風險。優化資產結構、降低杠桿、關注政策紅利,才是守住財富底線的理性選擇。
賣房決策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想清楚:賣房是為了什么?是緩解壓力,還是投資其他領域?能不能承受房價繼續下跌的風險?在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期,必須理性分析自身情況,避免盲目跟風。
記住一句話:租金年化1.5%以下的房產可以出售,而高于2%的則值得持有。當市場回歸理性,房產最終會回到它原本的位置:為居住服務,而非承載財富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