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盧秀芳這個人,在臺灣媒體圈里算是響當當的角色,她不光主持節目穩扎穩打,還因為家庭背景和兩岸經歷,讓人覺得她的人生故事特別接地氣。生于1967年,那時候臺灣省基隆市的眷村生活挺樸實,她家里有三個姐妹,大姐盧秀燕后來當了臺中市長,二姐盧秀玲做生意,她自己走上媒體路。
父親盧會亭是山東諸城人,1947年加入解放軍,趕上了解放戰爭尾聲,新中國成立后繼續當兵。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他作為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投入那場保家衛國的戰斗。志愿軍當時面對的是裝備先進的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條件艱苦,但他們硬是頂住了壓力。
志愿軍入朝作戰從1950年10月開始,到1953年7月停戰,盧會亭就在其中。他所在部隊參與過幾次大仗,比如云山戰斗、上甘嶺戰役和金城戰役,這些都是志愿軍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勝利。停戰后,本該按日內瓦公約全部遣返戰俘,可美方搞出“自愿遣返”政策,堅持讓戰俘自己選去向。這政策一出,談判就卡住了。
中國志愿軍俘虜了上萬美軍,本來承諾全放回去,但美方不守規矩,扣留了2萬多志愿軍戰俘。最后只有6673人回國,剩下的1.4萬多人去了臺灣。這里面水很深,美軍和臺灣特務在戰俘營里干了不少事。
戰俘營主要在巨濟島和濟州島,美方從1951年起就讓臺灣特務混進去,偽裝成志愿軍,建立所謂管理隊。這些特務針對想回國的戰士,用監禁、酷刑和威脅手段鎮壓,好多人被打死。1952年,美軍大規模搞甄別,不愿去臺灣的就斷糧斷藥,傷病員大批餓死病死。還有的被迫在身上刺字,污蔑祖國,就為了讓他們回國后抬不起頭。
即使這樣,志愿軍戰士回國意愿還是強,美軍就動武,光兩個營就打死300多人。在這種高壓下,有些戰士扛不住了。特務許諾去臺灣能分地、當官,出身窮苦的戰士容易動搖。還有的怕帶著污名回國,只能選臺灣。盧會亭就是這樣被俘后,在1953年底到1954年初的遣返中,去了臺灣省。
這些去臺灣的志愿軍戰俘,大多被編入臺軍,當成反攻大陸的工具。蔣介石當時喊反攻,但計劃一直沒成真,也算避免了中國人打中國人。盧會亭到臺灣后,住在眷村,生活條件一般,眷村里多是大陸遷過去的軍人家屬,大家互相幫襯。他娶了當地妻子,生下盧秀芳姐妹。父親的經歷讓盧秀芳從小就對大陸有種親切感,雖然兩岸當時不通,但她聽父親講起大陸的事,總覺得那是根。
盧秀芳大學讀輔仁大學中國語文系,1987年進臺視當記者和主播,干了十年,積累了不少經驗。1997年跳到東森新聞臺,負責晚間新聞,還做兩岸專題節目。2009年轉中天新聞臺,當上新聞總監,主持各種欄目,到2024年她交棒主持崗位,轉當中視高層。她的職業路走得穩,主要靠專業和對兩岸的了解。2005年是她生涯轉折,那年她隨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大陸,成為第一個進央視演播室的臺灣女主播,和白巖松搭檔播新聞。這事在兩岸都轟動,她當時戴和平鴿徽章,報道連戰在北京上海的活動。
從那以后,盧秀芳沒少往大陸跑。2005年10月,她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報到神舟六號,還和白巖松嘗太空食品。2006年1月,在四川臥龍保護區報道贈臺大熊貓的事。2006年4月,又跟連戰第二次大陸行。2008年北京奧運,她采訪志愿者,展示大陸的風土人情,向臺灣觀眾介紹奧運場館和民眾熱情。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她和白巖松連線報道救災,幫兩岸傳遞信息。她還上江蘇衛視節目,當嘉賓。這些活動讓她成了兩岸媒體橋梁,推動民間了解。
盧秀芳沒少提父親的事,她在節目上說,父親是志愿軍,如果活著會為兩岸交流開心。這話讓臺灣觀眾驚訝,因為歷史因素,大陸在臺灣省是個敏感話題。但她堅持立場,2019年還公開說,自己是抗美援朝戰士的女兒,不會背叛祖國和父親。
兩岸交流從2005年起越來越頻,盧秀芳參與其中,幫著報道重大事件。2013年,她和東方衛視合作《雙城記》,討論兩岸城市發展。她的節目像《開放新中國》《兩岸中國夢》,都聚焦兩岸議題,避免空談,接地氣聊民生經濟。2021年到2024年,她做網絡節目《世界越來越盧》,聊國際新聞,但兩岸仍是重點。到2025年,她在中視當董事長,繼續影響媒體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