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財長貝森特7月21日面對CNBC鏡頭時拋出的那句警告,讓全球市場瞬間屏息。
他面帶微笑談著中美貿易談判“進展順利”,話鋒卻突然轉向了致命要害——“中國正購買受制裁的伊朗和俄羅斯石油,這事得談談。”
短短24小時后,德黑蘭的會議廳內,中、俄、伊三國代表的手堅定地握在了一起。這個時間點的精確卡位,絕非偶然,更像是一記無聲卻響亮的耳光,狠狠甩在華盛頓試圖“長臂管轄”的臉上。
貝森特看似在討論貿易,實則亮出了特朗普政府真正的底牌——地緣政治勒索。
他口中“不急于達成協議”,卻迫不及待要將能源貿易塞進談判桌,甚至威脅祭出“二級關稅”大棒: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都可能被課以100%的重稅。
美國國務院官員緊隨其后放風,毫不掩飾這記重拳意在“懲罰中國和印度等買家”,劍指俄羅斯經濟命脈。
特朗普(資料圖)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
特朗普本人6月24日曾在社交媒體上演過“變臉戲碼”。他當時宣稱:“這下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了”,甚至主動推銷“希望未來他們也能從美國購買很多石油”。此等與其政府長期制裁立場相悖的“好意”,被白宮官員匆忙解釋為“擔憂霍爾木茲海峽封閉影響中國利益”。僅僅一天后,特朗普在北約峰會再次放話“不會阻止中國購買伊朗石油”。
前后不一的混亂信號,暴露了華盛頓的算計:一邊想借貿易休戰緩和關系,一邊又企圖以伊朗石油為“誘餌”,誘使中國在談判中讓步。
面對美方赤裸裸的威脅與反復無常,中國早已亮明紅線。
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嚴正表態:“中方一貫反對濫施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并誓言“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7月18日,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再次強調,中美磋商應“秉持平等態度,尊重彼此關切”,這無異于對貝森特“談判桌外塞議題”企圖的直接否定。
復旦大學教授辛強點破關鍵:北京不可能接受將地緣政治議題強行捆綁進貿易談判,核心原則是“貿易談判必須聚焦貿易”。
美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就在貝森特發出警告的次日——7月22日,德黑蘭見證了極具象征意義的一幕。
俄羅斯、伊朗和中國的外交代表團齊聚伊朗外交部,舉行了被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稱為“聯合三方會晤”的重要會議。盡管官方措辭聚焦“協調解決伊朗核計劃危機”,但在美國揮舞能源制裁大棒的敏感時刻,三個被美國單邊制裁頻繁鎖定的國家坐在一起,其本身就傳遞出強烈的戰略團結信號。
會議明確釋放了“繼續在不同層級推進外交接觸”的信息,預示著更緊密的協調即將展開。
美國揮舞的“二級制裁”大棒,看似威嚇力十足,實則深陷多重悖論。
其一,正如中方所言,“關稅戰沒有贏家”,對中國、印度等主要能源消費國征收懲罰性關稅,必將推高全球能源價格,加劇美國自身通脹壓力,實屬損人不利己的“七傷拳”。
其二,特朗普政府一面要求中國增購美國石油,一面又威脅制裁中國購買伊俄石油,邏輯自相矛盾。
其三,美國的單邊主義正日益遭遇國際社會的普遍質疑與抵制。貝森特要求歐洲配合制裁,卻應者寥寥。當規則淪為美國隨意揮舞的權杖,其道德權威與國際號召力正加速流失。
伊朗(資料圖)
中俄伊三國在德黑蘭的會晤,猶如在全球地緣經濟版圖上勾勒出一個日漸清晰的戰略三角。
它清晰地告訴華盛頓:強權政治與單邊脅迫的時代正在落幕。任何國家都有權依據自身發展需求和國家安全,獨立自主地決定其能源貿易伙伴與經濟發展路徑。
中俄伊三國在德黑蘭的會晤,不僅是應對當下美國壓力的策略組合,更是對國際關系民主化與多極化未來的堅定背書。當大西洋彼岸的恫嚇聲浪再起,歐亞大陸腹地,一個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新秩序圖景,正在合作與對話中悄然孕育。
美國財長的警告非但未能嚇阻中國,反而如同一劑催化劑,促使被針對的各方加速靠攏。
當“談判籌碼”淪為戰略誤判的注腳,中俄伊在德黑蘭的會晤,清晰地標注了國際權力轉移的刻度線——一個單極霸凌的時代正在加速退場,而新的秩序輪廓,已在合作抗擊霸權的星火中悄然顯現。
國際關系的棋局上,強權脅迫的舊招數正日益失效,而平等共生的新規則,已在歐亞大陸的腹地悄然扎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